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在这份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安庆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7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7.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句号的今天,我们再一次回望历史。把琐碎的故事联接起来,串成一条条线,再汇聚成一幅反贫困斗争战场上的长卷。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和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爱彩365彩票官方app下载_体育在线365下载_Best365官网登录。冲锋号角再次吹响,初心不改,前赴后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以这一极为生动、凝练的表述,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出新的时代诠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贫困人口愁不愁吃、愁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没有保障等关乎基本生活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是考查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行程万里,人民至上。
为了撕掉困扰千年的贫困标签, 2014 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选派驻村扶贫干部、机关单位党组织、民营企业和行业商(协)会、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影响贫困群众生活、就业、出行、教育、医疗等实际难题。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份工作、一条公路、一个受教育机会、一个新居……是贫困户收获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源泉。
民生实事一件一件落实,民生问题一项一项解决,一个个贫困村华丽蜕变,一张张脱贫户的笑脸洋溢着摘掉穷帽的喜悦……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这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 “人民至上”的底色愈发鲜明。
2020年8月14日,农民在宜秀区白泽湖乡苏北菊种植基地里采收苏北菊。 全媒体记者 江胜 摄
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发展扶贫车间吸纳、支持返乡创业带动、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促进增收的渠道,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的“饭碗”——
母亲残疾,孩子上学,一家老小需要人照顾。若是留在家陪伴,便不能到外地务工,家庭收入也会随之减少。这曾是困扰岳西县菖蒲镇岩河村村民王三霞与丈夫储南飞的一大难题。思索再三,两人还是选择回了老家。回家后,尽快找到称心的工作,成了夫妻俩最紧急的事情。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如何帮助贫困户王三霞和储南飞解决就业问题?岩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入驻该村扶贫车间的海创饰品公司协调增设扶贫岗位,吸纳村内不能离开家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工作,夫妻二人得以顺利就业。
“我们俩分别做包装工作和技术工,最高每月能拿到近8000元,而且公司离家近,上班的同时还能照顾到母亲和孩子,不比外出务工差。”王三霞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对于贫困群众而言,往往一人就业便意味着全家脱贫。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潜山市黄泥镇龙坦村村民刘根熬说。
刘根熬与年迈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靠着低保救济勉强度日。为了摆脱贫困,他曾尝试养鸭,并在村两委的帮助下顺利脱贫。但 2016年的一场大水,让其多年心血付之东流,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再创业的勇气。
上门交流,介绍各项扶贫政策…… 在驻村干部的鼓励下,刘根熬有了再次创业就业的信心。面对缺乏资金支持的窘境,驻村扶贫干部帮助他贷款 3 万元。有了资金,加上以前养鸭技术,刘根熬的养鸭基地重新步入正轨,家里不仅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还换了一辆新三轮车。刘根熬的日子再也不“煎熬”了。
与王三霞、刘根熬一样,在就业中感受到满满获得感的还有望江县高士镇童岭村村民王梅青。
由于丈夫失明,王梅青既要带着丈夫求医治疗,又要赡养老人、供养女儿上学,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全落在了她的肩上,就业成为这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在结对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王梅青从县里的私营服装企业接了服装加工的活。
“我拿半成品回家加工,方便照顾家人也有了收入。工作按件计价,有时加班到晚上 11 点左右,旺季时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镇里开展技能培训时,村干部通知我去参加。经过培训,我在家里还养了鸡。”王梅青说, “女儿大学毕业找了工作后,我们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协调企业带动、开展技能培训、建设扶贫驿站、开发公益性岗位……脱贫攻坚的历程中,一项项忧民之忧、急民所急的就业举措,带动了全市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于就业中增收、在增收中脱贫。2014 年至 2020 年,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由4394 元增至13450元,增幅206.1%。
一条“路”指向未来
“农村公路离农民越近,闭塞和贫穷就会离农民越远。”这是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贫困地区通路的盼望有多迫切,一条路的修建就有多重要。而更长远的,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则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这是现实行走的追梦之路,连接着脱贫致富的深切渴望;这也是为民之路,映照出早日实现“小康梦”的殷殷情怀——
太湖县天华镇李杜村村民石月琴 30 多年前出嫁后,便一直居住在该村周冲村民组,对过去的出行条件印象深刻,“门前的周冲路以前是条土路,一点点宽,汽车根本进不来。去镇上和县城,要先走到主干道才能搭到车,大家都盼望着能修条水泥路方便出行。”
交通不便,是制约山区贫困村发展、村民出行的普遍难题。
“要想富,先修路。周冲路全长1公里多,多年未通水泥路。2018年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在各方支持下终于修通,2019年实施硬化全线贯通,彻底结束了该组多年未通水泥路的历史。”李杜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姚传华介绍。
针对群众反映没有路灯晚上出行不便的问题,李杜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寻求单位赞助、企业捐助,在村道沿线安装 150 盏路灯,覆盖 13 个村民小组,基本解决了全村的照明问题。
出行告别了黑灯瞎火和泥泞不堪,李杜村村民的幸福感就在这一盏盏灯和一条路上。
地处县西北边陲的包家乡川岭村,因山路崎岖,地势艰险,成为岳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部分村民的老屋几乎“挂”在半山腰,入户扶贫与其说是走,倒不如说靠爬。
知民疾,才能解民忧。为修路,当时的村委会主任华同春带头捐款 5000 元。村里修建第二条水泥路时,部分路段水泥没干,华同春天天在路边转悠,生怕路被车辆轧坏。
贫困地区通路的盼望有多迫切,一条路的修建就有多重要。沿着新路,川岭人去了又回,而华同春却永远“留”了下来。
对于宿松县凉亭镇三德村贫困户来说,孩子接受了良好教育,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脱贫的路。这条“路”通往幸福,更指向未来。
三德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74户1637人的致贫原因有很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是其中之一。只有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共识。
驻村后,工作队借助所在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的高校资源优势,通过搭建在线课堂、援赠教学器材、设立奖学金、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方式,夯实三德村教育基础,推动教育高水平发展。
依托援建的基础教育远程录播教室,三德村光荣小学学生每个月上两次网络课,与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学生交流互动。这样的学习体验,光荣小学的师生们赞不绝口。
“随着教育帮扶的深入,光荣初中和光荣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都得到提升。每次走访,看到贫困户家里有孩子上学,墙壁上贴着红彤彤的奖状,我就看到了这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三德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黄德春欣慰地说。
教育扶贫就是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到 2020 年底,全市所有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59.86 万人次,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困难弱势群体享受兜底保障政策,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一个“家园”承载期盼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贫困山区落后欠发达的根本原因所在。为破解这个难题,我们选择了一条风险最高、难度最大、过程最艰辛的脱贫之路——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奔富路”,不仅是贫困人口安居乐业新生活的开端,更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确保群众脱贫致富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肇始——
在太湖县城西乡凉亭村易地扶贫安置点,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楼房依次排开。2017 年,脱贫户周春梅搬进了安置点的新房。
周春梅一家四口以前住在凉亭村王岭组的山上老屋,后来搬到县城老城的油坊瓦屋,住得都不大安心。在王岭居住时,山体滑坡推倒了房子。家里东西都被掩埋,丈夫受了伤。住了瓦屋后,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漏雨,家中物品时常发霉。
“安置点的新房子靠近国道,出门坐车比以前方便多了。更让人高兴的是,睡觉终于踏实了,不担心滑坡,也不怕刮风下大雨了。生活舒心,特别有安全感。”周春梅说。
同样因为搬进新房而住得安心的,还有宿松县趾凤乡趾凤村村民吴成国。
2017 年、2018 年,趾凤村在安徽建工集团的支持下,修建“幸福之家”,解决贫困户特别是五保、特困等群体住房安全问题,先后有25户贫困户入住。
吴成国以前住的是土坯房,一遇到下雨刮风就害怕。搬进“幸福之家”不怕风吹雨淋,不怕房子倒塌。 “地方好,风景也好,我感到很幸福。”
长久以来,岳西县黄尾镇黄龙村吴冲和平地两个集中点供水不正常、分散农户安全饮水保障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
为解决问题,作为第一书记的焦岳平,请来县自来水公司技术员,对安全饮水工程进行改造提升,并同村“两委”制定方案,对分散农户打井引水进行补贴,全面改善村民饮水问题。
吴冲组易地扶贫搬迁点的80多户 100 多人,告别了供水不正常,再也不担心断水了。“我家的危房改造后,虽然通了水,但是水不干净,水管经常被堵。多亏了焦书记,才吃上了干净的水。”程湾组村民程千和感激不已。
无论是周春梅、吴成国,还是程千和,他们的生活改变是我市67.63万贫困户脱贫历程中的万千影像之一。
如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易地扶贫搬迁已进入以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为重点的新阶段,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爱彩365彩票官方app下载_体育在线365下载_Best365官网登录战略有效衔接,确保贫困搬迁人口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聚焦“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困境,2014 年以来,我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7475 户 24465 人。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我市通过全面落实教育、医保等扶贫政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提升等工程,11.94 万人次、111.74 万人次分别享受“351”兜底保障政策和“180”政策,37159 户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16.64 万人饮水困难得以解决,实现义务教育应学尽学、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危房改造应改尽改,农村饮水安全达标。
全媒体记者 杨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