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依靠着自身资源,不断探索扶贫新方法,通过产业、金融、教育、医疗全方面进行脱贫帮扶。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的良好局面。
发展乡村旅游 迈开扶贫新步伐
正值午饭时间,河畔山庄农家乐正忙着招待前来就餐的游客。抽空,老板娘郑桂花向我们讲述了她家的脱贫之路。
家住黄尾镇门楼村青天组的郑桂花,在海拔900多米的高山上靠着种茶、养殖鸡和猪等一年仅有几千元的收入,随着彩虹瀑布景区的发展,嗅到了商机,便于2016年下决心在周边租房开办农家乐。
目前,河畔山庄能容纳200人同时就餐,还配备了9间标准客房。“五一、国庆时根本就忙不过来,除了家里帮忙的三人,还得临时再雇几个人。”郑桂花表示。
“去年营业额十几万,但是刨去4万租金以及人工等各种成本,纯收入2万多。因为才开始弄,以后应该会好一些。”郑桂花颇有信心地说道。2016年她家顺利脱贫,家里的条件也改善不少,装了无线网,买了空调、彩电。
郑桂花家因为开农家乐顺利脱贫,储诚才则用自己的酿酒手艺于2015年也成功摘帽。走进他家,门口浸泡着麦子,里面一排货架上都是待售的白酒,屋子里满是酒香。

黄尾镇村民储诚才
“之前一直在温州打工。因为爱喝酒,便在外面学了酿酒的手艺。后来因父亲去世便回家了。”储诚才说,“在景区还没有火起来时,大部分是本地人来买酒。随着景区游客的增多,酒的销路也广了,好多外地游客都来买。”如今,光靠着卖酒这一项,每年就有4万元的收入。今年他还种了茶树,养了200只鸡,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据了解,近3年来,黄尾镇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党员示范,景区带动,精准扶持,景村互融”的旅游扶贫新路子。2016年,乡村旅游综合总收入超过亿元。
头陀镇梓树村围绕美丽乡村也开展起了生态旅游。据介绍,梓树村邀请安徽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知名专家教授为该村乡村旅游发展把脉,制定发展规划,有序开发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度假养老等旅游项目。
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产业,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决战脱贫攻坚的主阵地。据统计,2016年岳西全县通过旅游带动脱贫1.14万人。
实现人人有保障 兜底扶贫不能缺
在彩虹瀑布景区内,有一家扶贫超市——老乡特产超市,腿脚不便的蔡立焕就是这的老板。在这里,游客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香菇、野菜、冬笋等当地的农特产品。

老乡特产超市里的商品
“卖这些特产,我一分钱不挣。农户多少钱给我的,我就多少卖出去。我就靠着卖饮料等赚些钱。”蔡立焕告诉记者,去年政府给了超市3000元的补贴,且房租、水电全免。
像蔡立焕这样劳动能力较弱的人,岳西县实施社保兜底脱贫。通过低保补助,帮助其实现脱贫。在黄尾镇贫困户帮扶政策清单上,记者看到去年蔡立焕获得了2000元特色产业奖补、2000元的雨露计划以及9000多元的低保救助。
“今年他家里还装了光伏,以后每年还有约3000元的收入。”黄尾镇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小孩上学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此,岳西县通过资助减免并举,积极推进教育脱贫。
蔡立焕的女儿正值高三,通过各类资助与减免,省下不少钱。“学校和政府共补贴2500元,而学费与住宿费加在一起才2100元。除了基本的生活费,基本花不了多少钱。我女儿也争气,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说起她的女儿,蔡立焕满脸的自豪。
像蔡立焕这样劳动能力较弱的,除了有兜底保障外,还有许多增收的途径。
据黄尾镇副镇长刘启超介绍,现在镇里正在摸底,准备推广贫困户带资入股“1+1+N”信贷模式,推荐30家企业,每个乡镇安排一家企业实行“企业+贫困户”,帮助自主创业能力弱的贫困户增收脱贫。
头陀镇梓树村发展300亩的红心猕猴桃基地,参股的劳动能力较弱贫困户不仅享有1亩股权分红,还有每年每亩300元的土地租金。
据悉,岳西积极落实“兜底”,实现人人有保障。按照“应保尽保、提标扩面”要求,将各项保障政策向贫困户聚焦、叠加,让困难群众生活不愁。整合各类助学资源,让各级贫困家庭困难学生享有入学保障。
岳西茶叶走出去 特色产业扶贫来帮扶
在头陀镇梓树村的仙茗茶叶专业合作社的鲜叶采购间,许多村民带着刚采的鲜叶络绎不绝地赶过来。
59岁的吴太平带过来的鲜叶共3斤7两,按照40元一斤的价格,当场拿到了148元现金。“家里的2亩多茶园到现在,已经赚了1000多元。”
后面来的韩春卖了5斤6两的鲜叶,赚了224元。“今年清明节附近,鲜叶卖到了70元一斤。每年卖茶能卖到6000多元。”
“如今,茶农靠卖茶叶每年收入上万的很多。茶叶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是梓树村的特色产业。”梓树村村委会副主任储诚照表示。
经营该合作社的是来自淮南的李国圣。因为之前卖过这里产的岳西翠兰,觉得质量不错,便来到当地开了这样的一个茶叶合作社。

头陀镇梓树村仙茗茶叶专业合作社的鲜叶摊凉间
“这里的茶叶好,品质有保证。目前,我们与58户茶农签订了合同,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有多少收多少,湿叶也收。”李国圣表示。原来,合作社不仅采购了一台价值10多万的制茶新机器,还设置了专门的除湿间。有了这个除湿间,茶农雨天也可以采茶卖了。
记者看到本子上今天的交易记录,发现最多的卖了500多元,少的也有100多元。
据头陀镇党委书记宋杏芳介绍,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几亩茶园,每亩鲜叶大概能够卖到3000多元。刚出的茶叶单价最高,越到后越低,但是平均每天采茶能赚300元左右。
此外,当地还通过种植“石佛翠”“舒茶早”两个品种的高山有机茶,延长了采摘期,也让茶农可以增收50%。
因为正值采茶季,原本运营的扶贫车间停工了。头陀镇梓树村“扶贫车间”是安徽天有轻纺织品有限公司在梓树村设立的生产车间。2017年1月,梓树“扶贫车间”正式成立,共吸收、培训25名左右留守妇女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6人,每月稳定收入2000元以上,既实现了“义利兼顾、互惠双赢”的目标,又较好地解决了留守妇女就业问题。
近年来,岳西县坚持走特色产业化扶贫道路,以茶叶、蚕桑、蔬菜、林药、养殖、构树、旅游、劳务、电商、光伏“十大产业扶贫”为抓手,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实现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每个贫困户有2项以上“长短结合”的稳定增收项目,每个贫困村有2个以上特色产业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收入达到脱贫总收入的50%以上。
自198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贫困县后,2000年岳西又被列入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片区县。30年来,全县干群在战贫求富的征程中进行着艰辛探索。经过多年的摸索,已建立完善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农民增收、产业化扶贫和机制创新等一整套政策体系。围绕脱贫攻坚,着力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等,形成扶贫工程体系,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中安在线记者 檀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