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岳西脱贫攻坚专题首页 >媒体关注
         

        安徽日报:高山蔬菜贫困山区的“摇钱树”

        作者:佚名  来源:  时间:2017-08-01 09:00:48  查看:

          劣势变优势,冷浸田成了“热菜地”

          绿油油的茭白秧铺满山间,一人多高的田地里不时闪现出几个忙碌的人影。7月18日中午,岳西县石关乡石关村,尽管烈日当头,记者仍看到一派农忙景象。

          “我们这高山茭白生长环境好,可嫩着呢!”72岁的吴海荣一边掰着茭白一边给记者打起了广告。

          地处岳西县大别山腹地的石关乡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地处高寒地区,不少农作物在这里 “水土不服”。“七里冲,八里岗,鸡不鸣,狗不吭,时至九月冷异常,山芋野菜当细粮。”这句顺口溜正是石关乡当年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

          和石关乡一样,岳西县全县耕地面积为22.9万亩,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耕地占到60%,因为夏季高山地区气候凉爽,不适宜水稻等传统粮食作物生长,但这样的气候却给了喜温不喜热的农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再加上山区生态环境优越,让种植绿色、无公害农作物拥有了先天优势。

          如何找到适合的产业,把地理条件上的劣势转为优势,为农民找到一条致富路?

          在十多年的试种后,岳西县农业部门成功地在高山规模化种植茭白。石关乡在县农业和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很快引进了高山茭白技术。

          “石关地处山区,夏季平均气温能比山下低五六度之多,七八月份正是山上的蔬菜瓜果的丰收季节,而这时正好赶上‘菜荒’季。”岳西县农委蔬菜办主任储海峰告诉记者,时间上的差异也使得高山蔬菜在品质之外赢得错峰上市的好时机,经济效益更加凸显。

          “过去种水稻,‘种一坡,收一锅’,大家肚子都填不饱。如今种茭白,一亩地一年下来卖得好的时候能有近万元的收入。这不刚摘了半亩地3000多斤的茭白,已经卖了4000来块钱了!”吴海荣擦了擦汗水高兴地说道。尽管和老伴两人只管理着一亩多的茭白田,但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的丰收果实却让贫困多年的吴海荣老两口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为鼓励支持农民发展茭白产业,岳西县对特困户、贫困户、一般户新发展茭白每亩分别补助400元、200元、100元。到2016年,岳西县24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88个行政村发展茭白产业,种植面积达5.7万亩,产值2.3亿元。全县1.65万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茭白,户均增收5800元。

          合作社牵头,贫困户脱贫有保障

          7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岳西县响肠镇新浒村的山水间种养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里鲜嫩的豇豆挂满竹架,一串串长短不一。正值丰收时节,在大棚里做工的贫困户胡耿雁顾不得休息,忙着将刚刚采摘好的豇豆整理打捆。“这几天豇豆销得快,刚摘完就有人拉走。”说话间胡耿雁又加快了手上的速度。

          新浒村是贫困村,地处山区,缺乏产业带动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拔掉穷根栽下富苗?2012年以发展高山蔬菜为主要项目的山水间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山区耕地少,传统农业难有好效益,再加上种植技术和经营方式的落后,很难有好的收益。”合作社常务理事胡刘国告诉记者,为了将村里有限的耕地充分利用起来,2012年村里的三名党员和三个种植户率先成立了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村民集中种植,目前已流转土地700余亩。

          “规模化种植以后,提升的不仅仅是技术,一体化的管理、销售更使得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显着增强。”储海峰说。

          新浒村农户在将土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或以地入股的方式参股山水间合作社后,按照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认证、统一指导服务、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交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合作社在每年支付流转金或分红外,还会雇佣农户在合作社里务工,增加其收入。

          “我们和省农科院建立了长期联系,对农技进行指导,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都因此提升不少。”胡刘国介绍,统一管理破解了过去种植效益差、销售难等问题,免去了务农的后顾之忧。目前山水间合作社社员200多户,其中贫困户就有71户,仅务工一项人均增收就达8000元以上,去年发放工资及分红更是达100多万元,不少贫困户都通过合作社实现脱贫。

          “去年光是务工就挣了两万多,再加上分红,我一个人就挣了近3万块钱。收入比过去纯务农提高不少。这不,刚加入合作社没两年我就脱贫了!”尽管家里妻子生病,孩子上学负担还很重,胡耿雁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为保护菜农利益,岳西县积极引导菜农以乡、村或打破区域界限建立蔬菜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在技术、信贷、商标等方面予以扶持,指导其规范运作,为菜农提供各类服务,减少其市场风险。

          政府建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岳西县来榜镇关河村的钟形山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村民们正忙着将刚刚采摘上来的新鲜四季豆按照颜色、长短等指标进行分拣、筛选、包装完毕,这批四季豆即将被销往南京及上海。

          “华东市场的顾客偏爱短一些、扁一点,颜色偏白的四季豆。 ”合作社负责人王松介绍道,每箱28斤的新鲜四季豆,贴上“大别山”牌的商标,卖给大城市的客商,每箱要150块钱。

          为推广高山蔬菜,岳西县于2001年注册“大别山”品牌,将经过检验认证的高山蔬菜合作社统一纳入到品牌建设中来,共享品牌利益。2006年开始,岳西县还引导有关合作社和企业推行统一包装,规范使用“大别山”商标、无公害标志等。截至目前,已推广蔬菜统一包装袋300万条,包装盒150万个。

          “现在全县已有超过80%以上的高山蔬菜合作社被纳入‘大别山’品牌监督管理之下,不仅品质得到保障,品牌效应也正逐渐显现。”储海峰说。

          “普通的四季豆每斤不过1块多钱的批发价,而我们选种分拣再包装的品牌四季豆每斤则可卖到5块多钱。”王松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拥有社员108户,其中约三分之一都是贫困户,靠着种植四季豆,不少贫困户都实现了脱贫致富。

          “刚卖了大半亩地的四季豆,卖了4800块钱咧!”今年种了两亩四季豆的村民徐礼平乐呵呵地表示,光是四季豆今年至少能卖1万多块钱。靠着种植四季豆和养蚕,底子薄的徐礼平不仅早早地脱了贫,如今还盖起了小楼房。

          来榜镇农业站副站长张建国告诉记者,今年镇里和钟形山合作社共同出资给全镇1671户贫困户免费发放了3342斤四季豆种子。为强化品牌建设,来榜镇还引导全镇20余家合作社及能人大户为农户提供“产前农资供应,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产品回收”的一条龙服务,并通过镇农业站为销售的每一批次产品进行抽检,确保质量达标。自2015年起,该镇已向805户贫困户发放四季豆奖补、启动资金共计91.48万元。

          “品牌化的建设也推动我们合作社的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如今我们不仅建成了400平方米的冷藏保鲜库,3100平方米的林农产品加工车间也已投入使用。”王松说。

          储海峰告诉记者,岳西县正在探索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通过发展小包装、净菜进超市、进社区等方式减少中间环节,进一步扩大岳西高山蔬菜的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安徽日报记者 胡劲松 见习记者 洪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安在线:“三大革命”绘就水墨岩河
          大别山片区:“量体裁衣”来帮扶 “对症下药”促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