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沧桑的宗祠
都说流水无痕,岁月却常常用一种平和的、甚至是意兴阑珊的笔触书写指缝间渐渐淡去的流年。响肠许多宗祠就这样淡写着这方水土的流年。
大别山腹部的岳西,古祠很多,有六十多座,响肠就占着十余座。响肠的古祠,是岁月留下的或深或浅的痕迹。对于一班舞文弄墨的人,对于一班喜欢访古探幽的人,都钟爱这些带着古典意味的痕迹。我们在古祠内外,指点着古意,大到古祠的设计布局,小到古祠建筑上的小小构建,我们都兴趣盎然,赏赞不已。古祠里,所有的景致在缓慢中后退,仿佛是一部慢慢回放的老电影;所有从古祠大门进进出出的男女,仿佛如戏台上出场、退场的人物片段……古祠世界,演绎的岁月印痕,在我们的眼里逐渐清晰、明朗。我深知,从古祠建起之日,那些被淡忘在流年里的岁月更替、人生过往,就被“古祠”这个模式固定下来了。
响肠古祠中,最为着名的是:始建于明、扩建于清的吴氏万家楼和吴家官邸大夫弟,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吴氏五福堂,建于清康熙九年的方府祠堂。这些古祠,气势宏大,古脉悠悠,古意浓浓,文风浩荡,粉墙黛瓦的建筑,斑驳厚实的门墩,雕花镂金的大门,陈旧幽深的古戏台,排列整齐的祖宗排位……彰显了响肠的古老,垫实了响肠历史文化的厚实。进入其中,有古来之意,有一股股文气和豪情。
“吴氏五福堂”和“方府祠堂”,最能体现响肠古祠的艺术精华和风韵。在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里,孕育、发展并衍生出的这些古祠建筑的内部结构和格局,充分体现了当时宗法制度的观念形态。“吴氏五福堂”,风格考究,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双坡青瓦屋面,一轴三进带左右跨院式布局,通面阔约廿七米,通进深约廿九米。一进祠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进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五架抬梁前轩后单步结构。后进为神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东西跨院各一栋拱向主祠,分别向外开侧门。现存建筑面积约三百五拾平米。祠内雕刻手法细致,内容大意为“耕田读书,福寿满堂”。这些颇具匠心的砖雕、石雕、木雕,不仅雕工精美,刀法明快,还融人物、山水、花鸟、故事为一体,意趣动人,寓意深刻。祠堂整体保存完好,得古南岳之灵气,风格古朴如初,实为岳西古祠中珍品之一。“方氏宗祠”,坐南朝北,三进两天井。一进祠门,面阔三间,大门位于明间进深二分之一处,形成前门廊后过厅格局。大门背面二层为戏台,面向中厅,单檐歇山顶,台口矮栏,三面敞开,左右看楼相接。二进中厅面阔三间,五架抬梁前轩后双步结构。三进神堂面阔三间,左右厢房各一间。方氏宗祠附属谱馆一座,与主祠相对,且为同期建筑,两进二层四合院。方氏宗祠雕梁画栋,恢弘大气,特别是宽大的戏台,彰显着方氏家族的兴旺,加之坐落于响肠老街,更显方氏宗族文化的繁荣。
在深深的古祠里,雕梁画栋的残片沧桑在岁月深处,布满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徜徉在古祠引领的历史院落,你会感觉到一股独特的气场,让你随之沉静,随之肃穆,随之庄重。
我喜欢古祠,缘于它的古意与沧桑。古祠有种洗尽铅华的朴素。古祠的一砖一瓦,叠加了历史与现实的吸纳和遗弃,古古的意趣掩藏于岁月深处,沉浸在古典气息的光芒里,照射着古祠内外的人和物,照射着古往今来。对视藏在古祠背后的时光,深入到古祠的静寂中,空气发呆,阳光发呆,我也发呆。我用眼角的余光轻轻摩挲视线里的一砖一瓦,我感到了灵魂最深处的柔软和幽古的恬静,岁月悠悠,芳草斜阳,一古而今。
岳西网凡注明"来源岳西网"的所有作品和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岳西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