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岳西脱贫攻坚专题首页 >他山之石
         

        帮更多残疾人“家门口就业”

        作者:李艳龙  来源:  时间:2016-01-20 10:27:12  查看:

          本报通讯员 李艳龙

          “这批货的订单是从上海市外贸公司接到的。生产出来的衣服将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一共15000件,价值105万元。现在是加班加点赶制衣服。 ”近日,在宿州市砀山县关帝庙镇熙可社区徐庙村的一家制衣厂车间内,拄着单柺的席公合一边指导工人缝纫衣服,一边告诉笔者。

          今年46岁的席公合是徐庙村农民,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右下肢残疾,靠单拐助行。 1986年,他从徐庙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便外出学习裁剪缝纫技术。“我是个男人,不能拖累父母。”席公合回忆说,他从亲戚家借了55元钱,到县城一家服装厂当学徒。

          在师傅精心传授下,他对制版、排版、裁剪、缝制、整烫等每一道工序都反复琢磨,力求精益求精。冬天时,他的双手冻烂了,经常流血流脓,但他也不放松。就这样,他刻苦学习一年后,辞别师傅,走上了创业之路。

          1987年,席公合在徐庙村开了一家只有一间房屋的裁缝店。 1992年经人介绍,席公合与陈兰芝结婚。妻子也是残疾人,右手有先天性缺陷。

          2002年,席公合用多年积蓄的3万元,在银行贷款2万元,办了一个养鸡场。但不幸的是,2004年7月一场瘟疫突然袭来,所有养殖投入几天就赔了个精光,生活一下子跌到谷底。夫妻俩只好到温州鹿城区服装厂打工,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后,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有3万元的积蓄。夫妻俩决定东山再起,回家办服装厂。

          2006年12月,席公合投资5万元的制衣厂开始招工了。

          为了拿到制衣订单,席公合拄着拐杖多次到温州、杭州、上海、合肥等地联系厂家。他吃了无数次的“闭门羹”。有时爬楼,他会摔倒,拐杖磨得他腋下流血。后来杭州市乔司镇服装加工厂老板被他的艰辛和真诚所感动,和他签订了制衣合同。

          席公合得到了砀山县残联的大力扶助。残联工作人员经常来看望他,帮助他解决困难。 2014年10月,他的制衣厂被县残联批准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残联提供助残资金,购买一批制衣机器,定期安排员工到上海等大型服装厂深造,培训学习缝纫新技术。

          如今,席公合的制衣厂有员工42人,其中残疾人18人。逐渐富裕起来的席公合,除帮助残疾人就业外,还专门定制一批服装捐献给贫困留守儿童和镇敬老院的五保老人,还为村里修铺了一条石子路,并栽上了绿化树苗。

          “我在外打工时深知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所以新的一年,我要把旧缝纫电机全部换成比较先进的缝纫机,扩大厂房规模,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 ”

        来源: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60120/article_3404886.shtml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列表
          【脱贫攻坚看贵州】盘县建“仙谷” 旅游产业助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