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岳西脱贫攻坚专题首页 >工作简报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第26期

        作者:岳攻办  来源:  时间:2016-06-14 10:57:51  查看: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26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6年6月9日

        成果展示

        五河易地扶贫搬迁催开幸福花

        只见一栋栋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三三两两乡亲们在楼下休闲长廊处谈生活、谈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儿童们在健身广场上玩着他们自己的小游戏,有的房间里还传出舒缓的音乐,整个景象,是那么幸福、美满、和谐。这是记者日前在五河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所看到的温馨画面。

        地处岳西县西南的五河镇辖12个行政村,268个村民组,20061人,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0公顷,山场面积10000公顷。沙岭、横排、响山、思河等村经济相对落后,贫困户、危房户较多,同时,还是地质灾害易发区。2012年,五河镇在桃李村阳边组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作,2015年5月,历时3年投资近2100万元的五河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正式交付使用,拉开当地百户村民新生活的序幕。

        现居在该安置点的王根枝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家原居在深山里的沙岭村祠堂组,其丈夫在外务工,她一人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老家那里受地域限制,经济产业也难以得到长足发展,老人出行和孩子上学均是极其不便。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和方便孩子读书,前几年,她们全家搬到集镇区租房生活。“后来我们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条件,和丈夫一起结合家里实际情况,在这儿买了套房子,政府还补助了8000元。现在我家在这居住条件好多了。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孩子上学读书都非常方便。真心地感谢党和政府这项德政工程,让我们走出大山,像城里人一样生活。”见到有记者来访,王根枝非常高兴地攀谈起来,“孩子他爸还计划再外干两年,利用集镇区便利的交通环境,攒点钱回家做生意,一家人一起过幸福团圆的日子。”

        据了解,五河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新建搬迁户住房五幢100套,配套建设门面户90间。共完成搬迁100户500人,其中贫困户58户266人,占53.2%,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房户36户210人,占42%,岳武高速拆迁安置6户24人,占4.8%。目前,入住率达97%。

        “我镇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户群众的后续工作,正在逐渐加大对搬迁户的就业和转移就业培训力度,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县级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班,适时组织还有剩余劳动力的农户进行劳务输出。同时结合全镇脱贫攻坚举措,按群众实际情况,扶持他们发展毛竹、茶叶、蚕桑、构树等特色农林经济,让搬迁户走农、工、商结合的路子,使每户都有1至2个稳定的增收项目,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五河镇党委书记王蕙向记者介绍说。

        岳西县五河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原来居住在该镇大山深处的搬迁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着改善,让贫困户、危房户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彻底摆脱自然生存条件恶劣的困扰。在搬迁后,昔日信息、交通不便的搬迁户群众获取信息渠道不断增多,生活水平和观念得到不断更新,脱贫致富的路子更多更广,收入来源也更加稳固,而原来搬出地的生态环境修复也将有较好提高。集镇区的文化、教育、卫生、通讯、广播电视等资源因搬迁户的到来也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社会管理和服务成本,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了五河集镇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经济繁荣。

        做法展示

        县住建局“四个强化”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完成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县住建局按照脱贫攻坚指挥部要求,多方面多举措开展工作,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机制,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二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局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落实责任。

        二是强化摸底调查。一是摸清贫困村贫困底细。该局干部职工先后3次到中关乡中关村结对贫困户家中开展帮扶工作,对结对户进行调查摸底并建档立卡,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措施,并指导实施。二是摸清贫困户危改底细。该局联合县扶贫办2次下发专门文件至乡镇,对“十三五”期间农村危房改造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户数进行摸底,并将需要改造的农户信息在全国农村住房信息网进行录入和标注。目前,根据乡镇在平台上报的信息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县农村危房改造总任务76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需危房改造6170户。

        三是强化宣传指导。一是编印农村危房改造技术资料200本,10套易地扶贫搬迁户型图纸(平面图和效果图),并下发到各乡镇。二是开展技术培训班,就农村建房规划知识、农村建房建筑法规及工作流程、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地质灾害防治、易地扶贫搬迁等知识内容进行系统讲解。三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易地扶贫搬迁指导建设。

        四是强化审核督查。为了解贫困户危改对象准确性,在危改指标分配前,由分管局长带队到乡镇开展核查。同时,联合工商、财政、公安等部门核实危改对象相关信息是否符合文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另外,该局成立了3个督查组,局有关负责人带队,每月到乡镇危改工作进展进行全面督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

        包家:免费领取菜种子群众脱贫有门路

        “多来几个人帮搬一下东西,争取一上午搬完。”近日,包家乡包家村便民服务中心附近,村民们正忙着搬运四季豆种子。2016年,包家村帮扶单位国土局和县疾控中心为该村贫困户免费提供四季豆种子,帮助群众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去年,我村流转300亩土地,让2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四季豆,村‘两委’为贫困户种植的四季豆提供销路。去年我村四季豆收成不错,销量大增,为贫困户增收130万元。”县国土局选派干部、包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刚介绍说。

        包春明是包家村中畈组人,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6口人,父亲身有残疾,妻子常年生病,2个儿女正在上学,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包春明一个人身上。包家村“两委”了解到他家情况后,帮助包春明解决实际困难。村里引导包春明农忙时种植茶叶,四季豆和中药材,农闲时经营小卖部,补贴家用。在村“两委”的大力帮扶下,包春明家的收入逐年增长。

        “去年四季豆种子是我自己买的,今年听说村里免费发放种子,我一早就过来了。”包春明说,“去年买了4斤种子有6000元收入,今年我领取了6斤种子,估计能有1万元的收入吧!”

        小百合为店前农民带来脱贫希望

        6月4日上午,在店前镇徐良村熊湾组的田畈上,绿油油的百合一眼望不到边,几位农民正在田间劳作,有的施肥,有的锄草。“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百合,它比种水稻可要划算得多。”贫困户熊道章高兴地说。

        徐良村位于司空山北麓,全村有3000多人,近年来,农民收入以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主要来源,村里许多土地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不高,尤其是许多贫困家庭缺少增收渠道。今年,该村在大塘、月形、熊湾3个组试种了80亩百合,长势良好的百合,让贫困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食用百合市场前景广阔,但对种植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种植在海拔600米以上的砂性土壤中,昼夜温差要大,而这些条件徐良村都完全符合。今天春季,在镇、村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当地熊道章、吴焰松等20多户农民在自家的水田里尝试种植百合,为了熟练掌握种植技术,他们还特地从邻近的百合种植大县——霍山请来了经验丰富的“土专家”,挨家挨户地进行指导,手把手教农民防治百合病虫害。

        徐良村两委负责人说,当地种植百合条件得天独厚,而且投入也较小,每亩成本只需1000多元,产值可达3千元。这个百合基地试种成功了,明年,还可以在更多的村民组推广,小小的百合,将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闯出一条新路子。

        风采展示

        踏实做事,急群众所期所盼

        ——记黄尾镇平等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英豪

        “王书记到村任职以来,逐家逐户走访,与百姓促膝谈心,了解群众所期所盼,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凝聚了民心,提升了正气,深受群众的一致好评。”黄尾镇平等村党支部书记郑朝阳说。郑朝阳口中的王书记,是县委宣传部选派干部、平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英豪。

        黄尾镇平等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国土面积8.2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总人口315户117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327人,占总人口的27.8%。因多种原因,平等村一直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村,甩掉脱贫帽子始终是平等群众最大的心愿。

        2014年10月,王英豪到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通过认真走访调研,王英豪和村两委紧紧围绕“谁是贫困户”“贫困原因是什么”“怎样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怎样”等问题开始了精准扶贫之路。

        精密走访列清单,精准帮扶帮买单

        “张建国建房缺口1万,张卫东建房缺口2万,郑东松发展光伏缺口0.8万,程云发展茭白等缺口0.5万……累计18户缺口脱贫资金20.5万元。”一条条清单,一个个期盼。

        一直以来,村两委严格按照精准的要求,进村入户,精准识别贫困户,积极与贫困户谋划商讨脱贫举措,因户施策,制定详细的脱贫清单。

        “清单易建,买单不易。一条条清单考验着我们驻村工作队。恰逢‘百企帮百村’,安徽山城集团结对平等村,该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多次进村入户,调研了解平等村的发展状况和脱贫需求,在看到我们给出的平等村贫困户发展缺口资金清单后,果断决定为贫困户脱贫买单,将20.5万元汇到村级账户,专项用于张建国等18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建立光伏电站、发展特色产业、贫困助学和特困户救济,并在项目实施结束后通过一卡通发放到贫困户,力推贫困户实现脱贫。今年5月,我专程到山城集团(安庆)向集团领导汇报了镇村对脱贫资金的使用方案,并初步争取集团负担郑宗炎、程云等特困家庭7个子女的就学费用,了却了我们心中的夙愿。”王英豪说。

        帮扶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医院先后30余次到平等入户走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帮扶单位、包户干部、工作队及村两委人员,通过“建档立卡及回头看”、“三清”及回头看、“进乡村、访农户”等活动,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及党员、贫困户和普通农户家中走访调研,入户率达到100%,实地了解各户情况,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召开座谈会研究,分析致贫原因,因户制定了详细的需求清单。

        抓基础设施建设,疏通“战场脉络”

        “我家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茭白、茶叶等都因交通不便卖不到好价钱。所需物资全靠肩挑背驼,耗费人力物力,房屋都没有改造。现在铺了水泥路,我家正在进行危房改造,光材料运输就节约了不少的人力、财力,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平等村小龙组郑宗才说。

        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帮扶单位县委宣传部的积极支持下,筹措170万元资金,累计硬化禾嘉、小龙、罗家、楼下等组道路6.5公里,完成全村12个村民组100%通水泥路的壮举。道路受益人口近600人,占人口51%,为平等村“人脱贫、村出列”打下坚实基础。

        “要脱贫、先修路,道路就是脱贫攻坚的‘战场脉络’。平等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制约着百姓致富步伐,修通道路是村民们的强烈愿望,也是村两委的期盼。”王英豪介绍说。

        “以前的土渠天旱没水来,天涝就被冲毁,还经常被野兽破坏,严重影响粮食收成,现在修了水泥渠,水源稳定,涝能排,旱能灌,我就种了3亩茭白,收入达万余元,也提高了积极性,增添了脱贫信心。”平等村英家组郑幸福说。

        驻村工作队筹集资金35万元,在丛山、枣树、竹山等7个组,重修堰渠2000米,新修堰渠4条240米,机耕路400米,解决了茭白、水稻等农作物生产灌溉问题,直接受益者近200户700多人。

        抓产业发展,瞄准致富“靶心”

        “公司将药材种子无偿发放给一些贫困户,并指导他们进行种植,等到药材长成熟后再统一收购。”朱金苗介绍说,“平均每亩草本中药材能够带来5000元的收入,每亩木本中药材能够带来10000元收入,这样就能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现年33岁的朱金苗是平等村村民。2016年以前一直在外做生意,2015年末在朋友介绍下开始接触中药材,发现其前景广阔,于是萌生了回乡发展中药材的念头。

        2015年过年前,朱金苗回到家乡黄尾镇平等村,经过3个多月的考察,了解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及种植环境,并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亿拓洋思中药材有限公司。

        现在,朱金苗已经在平等村种植了72亩决明子、前胡、防风等草本中药材,并计划再筹建中药材种植山场用来种植木本中药材,实现草本木本双结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宣传部的帮助下,200亩的中药种植基地已经完成手续审批,我们将在基地内种植吴茱萸、金银花、黄栀子等木本中药材,并套种决明子等4种草本药材,2至3年后每亩平均能够带来1万元的经济效益。”朱金苗说。

        “朱金苗正着手成立一家村民合作社,专门与贫困户合作,无偿为贫困户提供种子以及技术上的指导,助力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梦。这样就能带动地方持续发展,瞄准了致富的‘靶心’。”王英豪介绍说。

        同时,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不断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现已完成楼下50亩增减挂工程桃树基地,种植时令蔬菜400亩,发展茶园150亩,竹园200亩,茭白400亩,引导群众养猪户、养鸡、养羊、养蚕,2015年产业奖补43户共69500元。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入股发展时令蔬菜等特色产业和承建道路硬化等小工程,通过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注册成立平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建设60千瓦光伏电站,已经并网发电。采取“公司+农户+客商”的形式种植中药材,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参与中药材种植,提高他们收入,也促进了该村产业转型升级。

        抓文明创建,改善人居环境

        宽阔平坦的村级道路,数百年的银杏树郁郁葱葱,图文并茂的文化墙雅俗共赏……走进平等村,就进入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不愿意出门。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没事的时候还能领着孙子到文化广场转转。”谈及村里的变化,正在广场锻炼身体的村民高兴地说,“过去觉得城里干净,现在农村也变干净了,天天有保洁员打扫,居住的环境不比城里差!”

        垃圾围村、环境脏乱曾一度制约着平等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驻村扶贫工作队成立以来,加大中心村庄环境整治力度,投资近15万元,拆除村部前竹器加工大棚1座,猪圈3个,厕所6个,分两期硬化广场1400平方米,安装路灯16盏,建设并使用公厕1座。变更幸福院(原供电所)产权,为村里老年人活动提供了场所,也为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转运场所。

        “村两委以净化环境、硬化道路、美化村庄为重点,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多渠道、全方位向群众宣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意义,在全村范围内营造出上下联动、干群齐抓共管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氛围,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新平等。”王英豪说。

        媒体聚焦

        编者按】6月5日,《安徽日报》2版刊发由岳西周刊社策划,安徽日报记者胡劲松、岳西周刊记者王节晴采写的《扶贫分红利,村民变股东》稿件,介绍了岳西县冶溪镇大山村“期权扶贫”新模式。报道发出后,6月6日,村民变股东,岳西“期权扶贫”模式作为【治国理政新实践】专题,被国家网宣办全网选推,目前有人民网、央广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等近百家网站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扶贫分红利,村民变股东

        5月18日上午,岳西县冶溪镇大山村举行首次贫困户期权红利发放仪式。贫困户胡从升手捧红包乐呵呵地说:“我做梦都没想到,还能从‘期权扶贫’中拿到红利,真是托党和政府的福啊!”包括胡从升在内,大山村2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肉驴养殖期权,共领到首次红利13000元,户均500元。

          今年3月底,大山村探索“期权扶贫”模式,仅仅两个月时间,就为贫困户带来首期红利。

          大山村是岳西县65个贫困村之一。2015年底,该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户124人。今年初,大山村帮扶单位——岳西县政府办公室通过进村入户大走访,了解到制约该村经济发展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产业调整及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二是部分贫困户没有发展能力或发展能力不足。为此,岳西县政府办公室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党支部第一书记蔡晓禹主持召开了村“两委”会议,决定创新财政扶持资金和项目资金投入方式,围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特色产业,将部分资金量化到没有发展能力或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户,作为股权加入村龙头企业,实施“期权扶贫”。

          “期权扶贫”将帮扶资金以及政府安排的项目、企业支持共计87万元资金整合起来,发展肉驴、有机黑猪、生态土鸡、渔业等4类养殖项目和香菇木耳、茶叶加工项目。村集体从这些项目中拿出20%的股份,根据贫困程度与村民意愿,从56户贫困户中选取26户,按无发展能力户4股,发展能力不足的1股至2股,每股1000元的设置标准,以发放“期权证”的方式让贫困户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股东,享受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我们立足村情实际,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实行‘期权扶贫’这一新模式,解决了以往扶贫资金分散到户、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的问题,为贫困户稳定脱贫筑牢了基础。这些资金也激活了原有集体经济。”蔡晓禹说。

          大山村实行“期权扶贫”模式,使政府和市场同时发力,盘活了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既培育和发展了特色产业,又能给贫困户带来就业机会以及持续的收入。该村船形组村民张建成患心脏病,妻子有脑梗塞、类风湿疾病,全家基本无劳动能力,也无专业技术。

        “通过入股村集体经济产业,在肉驴、草鱼、鲢鱼养殖上都给我配了股。如今有了固定收入,我心里真是高兴。 ”张建成说。

          依托“期权扶贫”模式,大山村贫困户共配发期权117份,预计实现年增收121800元,户均年增收3384元,人均年增收1190元以上。在实施过程中,岳西县政府办公室还计划每年投入资金30万元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直到帮助全村如期脱贫。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送:各村、社居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第27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