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35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6年9月2日

【做法展示】
岳西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助农精准脱贫
岳西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场面积占总面积的77%。为了推动岳西在安徽省率先脱贫,如期摘帽,岳西县林业部门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以发展林业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变“输血式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因户施策,项目带动
为了实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2015年底,县林业局组织24个乡镇林业站技术人员,深入到全县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家中进行调查摸底,根据贫困户意愿和山场立地条件,确定了2016年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品种(油茶、山核桃、香榧、杜仲、三桠、弥猴桃、毛竹、雷竹等),面积为7174.2亩,覆盖2027个贫困户7308人。
对符合条件的新造林全部纳入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或县特色产业项目,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兑现补助资金。项目建成后,每亩平均增收2000元,贫困户年增收1430万元。同时,对新一轮退耕还林、森林抚育、“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公益林护林员等方面优先安排贫困户。
为提高项目实施成效,县林业局编印三桠、香榧、毛竹、油茶、板栗等栽培和管理技术指导手册2500多本,分发到各林业产业发展贫困户手中。各乡镇林业站技干实行分片包干、定点帮扶,从整地、购苗、栽植、抚育、管理等各环节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确保造林成效,并将扶贫工作纳入职工年度绩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
山场入股,劳务增收
县林业局与经济效益好的17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签订帮扶合作协议,通过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经营贫困户山场,涉及贫困户529户1647人,面积38585亩,林农直接流转收益达1100多万元。
与此同时,企业在山场开发经营中,优先安排贫困户人员从事劳务。今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56个,发放劳务工资667万元,户均增收12600元。
另外,对贫困户相对集中、山场资源丰富的地区,由村委会或能人牵头,贫困户利用山场资源入股(社),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和林下经济。上半年,岳西林业专业合作社到贫困村发展三桠、雷竹、中药材等1250亩,带动贫困户106户,覆盖贫困人口418人,户均增收11000元。
职工结对,真情帮扶
林业局机关59名在岗干部职工与菖蒲村88个重点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其中局长结对帮扶3户,班子成员每人结对2户,职工每人1户),明确要求贫困户不脱贫、职工帮扶不脱钩。
为了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县林业局选派优秀干部常驻扶贫村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局党组安排班子成员每月到村现场办公不少于2次,解决困难和问题。机关职工利用节假日不定期深入各自结对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想办法、出点子,捐款捐物,真心真情帮扶。如今,每户都有一个明确的脱贫思路,有一套具体帮扶措施,有一项实实在在的增收项目。
今年,县林业局安排65个贫困户老茶园改造272亩,每亩增收3000元,户均增收6000元。为20个重点关注贫困户每户提供仔鸡50只,为20户贫困户每户提供1头仔猪,为13户贫困户安排竹园改造27亩,为21户贫困户安排茶叶建园专项补助项目24.65亩,每亩700元,实际增收17255元。同时,对该村种植有机蔬菜的贫困户每户补助购种子、饼肥资金200元;为13户贫困户联系外出务工,务工在6个月以上的,按省内和省外每人补助500-800元的来回车费。对易地搬迁贫困户补助2000—3000元,对危房改造的每户补助1000—2000元。
今年5月5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来岳西督查扶贫工作时,在菖蒲村随机电话抽取了林业局机关职工对口帮扶情况。在查阅相关材料和走访贫困户后认为,岳西县林业局在结对帮扶上认识到位,措施得力,项目帮扶精准,是真心真情扶贫。
岳西:五河精准发力战贫困
五河镇坚持“一村一品”发展贫困村特色产业,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抓好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与管理;全面实施“多对一”结对帮扶,精准掌握贫困家庭的所需、所盼,精准施策、科学治贫。把脱贫攻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当作第一民生工程,形成了党委统领、政府主抓、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
易地扶贫搬迁催开幸福之花
王根枝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家原居在深山里的沙岭村祠堂组,其丈夫在外务工,她一人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老家那里受地域限制,经济产业也难以得到长足发展,老人出行和孩子上学均是极其不便。“我们依照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条件,在这儿买了房子,政府还补助了8000元。现在我家在这居住条件好多了。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孩子上学读书都非常方便。真心地感谢党和政府这项德政工程,让我们走出大山,像城里人一样生活。”见到有记者来访,王根枝非常高兴地攀谈起来,“孩子他爸还计划在外干两年,攒点钱,利用集镇区便利的交通环境做生意,一家人就可以一起过幸福团圆的日子。”
据了解,五河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新建搬迁户住房五幢100套,配套建设门面户90间。共完成搬迁100户500人,其中贫困户58户266人,占53.2%,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房户36户210人,占42%,岳武高速拆迁安置6户24人,占4.8%。目前,入住率达97%。
“我镇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户群众的后续工作,正在逐渐加大对搬迁户的就业和转移就业培训,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县级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班,适时组织还有剩余劳动力的农户进行劳务输出。同时结合全镇脱贫攻坚举措,按群众实际情况,扶持他们发展毛竹、茶叶、蚕桑、构树等特色农林经济,让搬迁户走农、工、商结合的路子,使每户都有1至2个稳定的增收项目,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目标,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五河镇党委书记王蕙向记者介绍说。
自主引进产业立志拔除“穷根”
2012年,周汉林的妻子崔嫦娥不幸患甲状腺瘤,现在每年要到省内大型定点医院化疗3次,每次花费近3万元,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看着家里现状我着急呀,于是寻思家庭发展的出路。2014年,我看生姜的市场行情很好,县内一些种植生姜的乡亲们也赚了钱。2015年,我试种了2亩生姜,收成不错,当年价格虽然不是很好,但我赚了价值3000多元的种姜,实际收益比投资也略有结余。”5月初,周汉林告诉前来走访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人员,“今年妻子身体比以前好多了,我如是将生姜的规模发展到了5亩,按最低价格估计可获纯利5000元,加上家里的茶叶收入,今年预计可以脱贫。”
王新运是横排村徐岭组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他的儿子王建飞从大学毕业后回乡,父子二人看着山区广阔的森林资源,计划自主创业闯出一条林下致富的好路子,再带动村民共同发展。王新运父子在东拼西凑3.2万元资金,引进1000只淮南王土鸡进行试验性饲养失败后。王建飞拿出了勤奋好学的劲头,到池州学习养鸡的防疫、管理等技术。镇、村党支部也及时伸出援手,为他提供场地。当年,父子成功养殖土鸡5000只,并扭亏为盈,全家实现了脱贫致富。现在,王建飞成立了叶之王生态养殖农场,利用家乡速生构树的茎叶、饲料和林地,聘请当地富余劳动力,扩大养殖规模。于今,他的养殖场年可出栏万余只构树土鸡。
“我镇各项产业均在科学平稳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林业、养殖业及传统的茶、桑等产业均得到可喜的成绩,我相信,五河的山山水水在全镇广大群众努力脱贫致富的意愿之下,必将焕发出新的容颜。”五河镇镇长方意充满信心地说。
生态旅游绘就经济腾飞蓝图
“希望政府持续深入地发展我们五河镇乡村旅游,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让更多的游客来到我们镇的小河南大峡谷品农家菜肴,感受大别山区独有的自然风光。” 2016年初夏的一个周末,正在自家农家乐忙碌的蒋复根告诉来访的记者。
现年46岁的蒋复根一家3口,在2006年,他依托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始从事旅游餐饮服务业。于今他的“小河南灿洋农家乐”年接待4000人次,收益在十万元左右。现在,在五河镇有近40家餐饮服务业,其中景区周围星级农家乐餐点有16家,全镇餐饮从业人口达200余人。他们正积极承接着全镇旅游发展的服务业。
“五河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有7个省级生态示范村。有妙道山(国家级4A景区)、弥陀山等旅游景区,双河村和河南村分别评为国家级旅游重点扶持村、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下一步,我们将开发境内蒋氏支祠‘六行堂’的红色文化、云溪寺的禅宗文化等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小河南’传统文化古村落的申报工作,保护和挖掘古民居、古树等旅游资源、增加旅游景点;搭建乡村大舞台,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和民间舞龙狮等传统文化节目走到旅游业发展的前台,丰富人文旅游的文化内涵。规范旅游服务业,继续支持和发展新型农家乐、森林人家,改善旅游区的交通、生态、服务等综合条件,实现旅游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同步腾飞的蓝图。”五河镇党委副书记王跃进说。
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助脱贫
“我没有什么技能专长,父母又年迈需要照顾,家庭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生活一度很拮据。2015年,我和父亲经岳西县检察院结对帮扶干部的介绍,进入了安徽中科安岳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培训学习上岗,目前叶有国每月工资3500元,父亲每月也能拿到2000元,全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五河镇叶河村关畈村组村民叶有国高兴地说。
“我们村里像叶有国这样通过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脱贫的案例还有很多。”岳西县检察院选派干部、叶河村第一书记王竹青向介绍说。五河镇叶河村利用安徽中科安岳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园区所在地的有利条件,成立构树专业合作社,并吸收97户贫困户加入,借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的互促模式,2014年有5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叶河村通过构树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下产业扶贫脱贫的推进途径,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拓展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渠道。”五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金川说。
对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竭力提升全镇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五河镇党委书记王蕙成竹在胸,她说:“‘十三五’是我镇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攻坚期,以‘发展生态经济、建设旅游强镇’为主体思路,以建设‘活力五河、美丽五河、富裕五河、和谐五河’为目标,实施‘生态立镇、项目活镇、产业富镇、民生兴镇’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交通、水利建设;做大做强以妙道山、弥陀山为龙头的旅游业;盘活山场资源,发展优势农、林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业。力争到‘十三五’末,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均‘翻两番’。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文化、教育、医疗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愿景。”
石关整合资源推进民生工程实施
近年来,岳西县石关乡以“多方联动,精准发力”为着力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整合相关力量来推进民生工程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借力“送戏下乡”助宣传。用活、用好“送戏下乡”文化专项补助项目,广泛宣传民生工程政策,展现实施成效。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民生工程节目,“有声有色”宣传民生工程为农村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演出中插播有奖竞答活动,以互动方式重点宣传新增、提标的民生工程项目,营造良好的民生工程实施氛围。
借力“脱贫攻坚”抓实施。将民生工程与脱贫攻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在干部“三清”入户调查中,核实农村低保等基础信息,为实行动态调整、动态管理提供依据。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共建中,积极宣传民生工程强农惠农政策。有序推进“十大工程”脱贫中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并纳入民生工程考核,促进工程实施。
借力“文明创建”补短板。大力开展“最美乡风”等文明创建工作,提高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爱护公用财物的积极性,倡导群众自行组织民生工程管护。引导群众自捐财物用于民生工程管护,补齐民生工程后续管护经费不足的短板。
借力“三线三边”强管护。整合“三线三边”整治相关资源,对农村道路“村村通”、“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的道路、桥梁、堰渠等进行管护。发动党员、村民代表参与“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大对农村清洁工程、美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管护力度,确保已建的民生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中关创新方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关乡创新方法,注重精准发力,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各项工作的开展。
坚持实施周一例会制度。每周周一,主持召开乡脱贫攻坚指挥部成员会议,听取各参会人员上周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及本周工作计划安排,及时掌握各项工作进度。根据汇报对上周工作进行点评,部署安排本周工作任务。
坚持实施帮扶单位会商制度。积极联系中关乡各帮扶单位,定期组织由帮扶单位、乡指挥部、各村参加的脱贫攻坚会商会,与帮扶单位商讨具体帮扶事项,做到精准帮扶。
坚持实施村级脱贫攻坚千分制考核制度。根据县级脱贫攻坚考核细则,对各村脱贫攻坚工作设置千分制考核细则,以考核促工作,传递压力,调动村干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好脱贫攻坚工作村主战场的作用。
坚持实施村级档案资料互查工作制度。抽调乡脱贫攻坚办公室成员、各村扶贫联络员、各村扶贫专干进行村级档案资料互查,通过互相检查,互相学习,极大提高了村级脱贫攻坚规范化程度。
坚持实施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发放创新制度。动员各结对帮扶人参与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资金验收工作,利用网站、公示栏等媒介,实行乡、村两级公示,确保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发放准确无误。
【典型案例】
“产业+乡村旅游”,群众致富有盼头
日前,记者来到温泉镇斯桥村,空气中便开始弥漫瓜果的香味,群众在田间地头采摘着成熟下架的瓜果。
“斯桥村将老旧板栗园进行改造,实施‘果园计划’,山上果园、山下菜园的美丽图景即将形成。”斯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文栋介绍,“斯桥村将借助脱贫攻坚有力时机,在村里建百亩以上蔬菜基地,鼓励贫困户开挖池塘、发展农家乐,打造适合斯桥村的乡村休闲旅游。”
斯桥村村委会主任王华九在进入村班子以前,是当地的发展致富能手,积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进入村班子以后,他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抓村级产业发展,在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斯桥村海形组贫困户王和平属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由于孩子上学导致家庭贫困,村里摸底过程中得知他家的情况,认为发展产业才是脱贫的出路。在村里的指导下,王和平开办了一家振岳生物质原料加工厂,通过加工废木料、木渣,形成清洁能源,其产品主要销往六安、安庆等地。现在,王和平每年靠加工厂能够增加8万元收入,他还解决了本组2户贫困户就业。
斯桥村通过成立土地专业合作社,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经营权进行集中有序流转,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发建设10亩养兔基地、投资300万元的羊肚菌基地、占地40亩的中药材元胡基地等基地近10个。贫困户不仅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转型为现代农业产业员工,保证了贫困户土地流转不失权、不失业、不失利,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致富。该村2015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2016年预计达20万元。2016年全村预脱贫211人,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兜底保障50人,实现全面脱贫目标。
深山香菇帮贫困群众圆了致富梦
“今年我们的埋地香菇每市斤在市场上可以买到7块多,经济效益应该还是很不错的。”8月30日,记者在岳西县深山区的黄尾镇黄龙村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村民汪长勤带领多位贫困群众积极发展埋地香菇而摘下贫困帽,圆了致富梦。
现年58岁的村民汪长勤家住该村项冲组,2009年上半年他在外地务工时了解到埋地香菇在一些大中城市蔬菜市场很畅销,萌生了回家发展埋地香菇的念头。在自学了一些埋地香菇培植的技术后,同年冬天,他回到家乡利用农村丰富的竹枝、杂木做原材料,制作埋地香菇的菌棒1000支(注:每支菌棒成本2元),培植埋地香菇。第二年的夏天,汪长勤的埋地香菇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开始茁壮成长,并陆续上市,实现年收益近5000元。
2011年至2014年,汪长勤的埋地香菇逐渐赢得了六安、合肥等城市市民的青睐,但由于受到菌棒原料来源以及规模发展资金的限制,一直没得到大的发展。2014年11月,安庆石化驻岳西县黄尾镇黄龙村帮扶干部肖强在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汪长勤有技术缺资金情况,再结合该村汪祖贻、汪长安、汪祖强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想发展埋地香菇的情况后,如是向他们宣传政府有关的产业扶植政策,并从市场信息方面肯定了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组团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同时积极向村扶贫互助社推荐,帮助他们四户从村扶贫互助社各借出扶贫互助资金10000元,有效解决项目启动资金难题,助力他们进一步发展埋地香菇。
2015年,汪祖贻、汪长安、汪祖强三户在汪长勤的指导下,均制作埋地香菇的菌棒10000多支,4户还合力建起了保鲜冷藏室。在2015年末统计时,每户家庭仅埋地香菇一项产业收入均突破50000元,除却成本和向村里借来的扶贫互助资金,每户家庭结余20000余元。汪祖贻、汪长安、汪祖强三个贫困户因此一举摘下了贫困帽,大家在产业发展的路上也越走越宽。
“前些年我没有勇气加大埋地香菇产业的发展,主要是自己的精力和资金有限。这两年几位乡亲在村里帮助下要和我一起发展埋地香菇,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抱团合作可以减少市场风险。”8月30日,汪长勤在家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解决菌棒原料和生态环境矛盾,肖书记和村干部们帮忙想办法,多次帮忙联系林业站,确定了利用竹园间的杂树枝作为菌棒原料,避免采伐其他树木造成的生态破坏,同时也有利于竹园的快速健康生长。”
“这几天,肖书记和我们探讨起菌棒废料的再利用问题,我觉得很有启发,我想进一步钻研埋地香菇的培植技术,和大家一起探索相关产业的深入发展,努力让更多的乡亲实现共同富裕。”汪长勤继续说。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