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岳西脱贫攻坚专题首页 >工作简报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第53期

        作者:岳攻办  来源:  时间:2017-02-16 10:12:01  查看: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53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1月27日

        【经验交流

        岳西特色种养业脱贫工作经验全省交流

        近日,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召开,岳西县作为全省6个、安庆市唯一1个县(市、区)在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会上,岳西县农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学放作为典型发言单位代表,作了题为《突出特色种养业主抓手,履行农业部门扶贫责任》典型经验交流,介绍了岳西从发挥优势、舞动龙头、做响品牌、强化服务等四个方面,通过选准特色种养业、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等工作开展情况,交流了岳西县以茶叶、蚕桑、蔬菜、养殖四大脱贫产业为主抓手,增强群众“造血”功能,着力提高脱贫对象源动力,同时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力促贫困户就业增收的一些具体做法及成效,对今后兄弟县、市抓好相关产业脱贫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典型做法

        贴心小红册 扶贫宣讲暖人心

        “这小红册子别看它小,说得东西可真不少!”李大姐扬了扬手里那本卫计委发的《健康脱贫知识手册》,旁边的老徐头凑过头看看,忙向宣讲人员要了一本。

        老徐仔细研读宣传册后,感慨万千,觉得它设计喜庆、图文并茂,内容充实,携带方便。其中详细介绍了一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包括在各级医院的医疗报销比例等等,甚至有老黄历,这些都成了老徐的心头好。他每天有空就翻看下手册,同时看看健康知识,提醒患高血压病的老伴要注意测量血压,定时吃药,老伴笑言老徐头已经成了半个医生。老徐头儿媳妇今年计划生二孩,她最关心的是优生优育常识,还有怀孕后要做哪些检查,这本小红册同时也成了儿媳备孕的好帮手。

        2017年春节前期,县卫计委结合健康脱贫工作,在征询了大量农户以及其他社会层面的意见后,精心编纂制作了4万册《健康脱贫知识手册》,及时发放到全县24个乡镇的贫困户手中。手册中汇集了健康脱贫政策解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解读、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全面两孩政策宣传及健康防病知识,还特别加入了2017年农历。既方便大家查阅日历,同时又将和自己紧密相关的健康知识保存在手边。

        “健康脱贫是精准扶贫,宣传册就一定要为老百姓做些贴心而又实用的指导”,卫计委分管宣传工作的党组成员汪孟根如是说。

        姚河乡“八个一”打赢脱贫攻坚战

        岳西县姚河乡在全县率先统计生产经营性支出,帮助贫困户精准算账、记账、对账,全程记录贫困家庭生活变迁。村村建基地,“六村六园”初步成型,贫困户家家有主导产业。创新成立村级扶贫工作室,使之成为困难群众的“连心室”,实现“推开一扇门、能办所有事”。充分发挥驻村扶贫工作队战斗作用,落实“三帮”帮扶措施,精准施策拔穷根。

        2016年以来,姚河乡创新推行“八个一”特色做法,在产业发展上推进“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在帮扶措施上落实“一村一账”“一户一册”,在脱贫档案上实现“一村一室”“一户一档”,在干部包保上实行“一村一队”“一户一人”,聚力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在摸清贫困‘底数’基础上,乡党委、政府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进行分类施策,直接帮扶到户到人,重点抓好村户产业发展、落实帮扶措施、完善脱贫档案、提升干部帮扶成效,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姚河乡党委书记胡新生说。

        村村建基地 户户有产业

        地处大山深处的姚河乡梯岭村,一片片茶园排列整齐,绿意盎然。梯岭村茶叶资源丰富,品质极佳,是名茶“岳西翠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我们村是省级茶叶专业村,共有茶园1700多亩,户均年收入3500至4000元。2008年成立了以梯岭茶厂为龙头的3家茶叶加工厂,年销售额可达400多万元,既增加村集体收入又带动了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梯岭村村委会主任朱读福介绍说。

        该村贫困户汤英华是一名残疾人,加上母亲年迈多病,家庭十分困难。在乡村支持下,汤英华也新建了4亩茶园,每年仅茶叶一项收入就能达到3万元。2015年11月份,汤英华光荣脱贫。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大力推进产业扶贫,让每个贫困户发展不少于一个产业,分别以茶叶、高山蔬菜、油茶、光伏、红心猕猴桃、水蜜桃、山核桃为贫困户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新兴产业。现已形成“春有茶、夏有菜、秋有果”的产业体系,贫困户每个季节都有稳定的收入。

        姚河乡是“岳西翠兰”的原产地,2014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在此基础上,姚河乡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六村六园”初步成型,即姚河村小街生态园、香炉村古茶园、龙王村山核桃示范园、马石村千亩茭白园、沈桥村皂河生态园、梯岭村果茶园。立足国宾礼茶之乡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争做茶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发展茶叶基地1.2万亩,做强茶叶品牌。同时大力发展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大众档次茶和夏秋茶,增加群众收入。改良茭白品种,在病虫害防治、有机肥推广、甲鱼泥鳅套养上加大推广力度,提高生产效益。发展毛竹种植及探索竹制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油茶林改造,提高挂果率、出油率,增加产出效益。发展红心猕猴桃、水蜜桃等适应当地环境的高附加值特色产品;发展山核桃、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作物。盘活山场、土地、库区等资源,多渠道促进集体经济收入增加。

        家家明白账 精准抓脱贫

        “2016年茶叶收入7000元,手工包香收入2000元,外出务工收入2000元……”日前,在帮扶干部指导下,姚河村贫困户宋帮林,仔细梳理、认真记下家庭的每一笔收入,并将购买化肥的480元经营性支出记入现金日记账。

        宋帮林上有年迈的老母亲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孩子正在读书,家庭负担很重,但他没有沮丧,平时靠手工活“包香”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在各级帮扶干部的关心下,他积极争取到小额信用贷款4万元,发展了5亩茶园,又通过“雨露计划”学习汽车驾驶技术领到了驾驶证。“下一步我准备买台面包车跑运输,增加家庭收入,争取早日脱贫。”谈及今后的打算,宋帮林信心满满。

        为精准统计贫困户家庭收入,姚河乡在全县率先开展生产经营性支出统计工作。帮扶干部逐户上门,逐一统计贫困户在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经营性上的支出,让贫困户手中的现金日记账明明白白,一目了然,为脱贫提供精准数据。该乡建立健全村级“一村一账”和贫困户“一户一册”。村有帮扶工作台账,记录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具体帮扶措施等,并适时记录各类帮扶活动,包括帮扶单位到村开展帮扶活动记录、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资金和项目记录、帮扶成效记录、帮扶单位培训工作记录等等。现金日记账记录贫困户的现金收支变化。扶贫手册准确记录贫困户家庭基本信息、帮扶联系人、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

        针对贫困户不愿记账、不会记账的情况,该乡组织乡村干部上门服务,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方面,对照贫困户的“一卡通”,指导贫困户记好每一笔收入,同时统计生产经营性支出,与贫困户一道算账、记账、对账、认账。

        “我们帮扶干部每到一户,都与贫困户深入沟通,逐一统计家中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支出,并如实记录,更加科学准确地计算贫困户的真实收入情况,为脱贫评定提供准确、关键数据,坚决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情况出现。”姚河乡乡长彭世宏介绍。

        一村一队伍 帮扶解民困

        2016年12月1日,龙王村境内105国道边上,施工人员驾驶着铲车在平整场地。当天,龙王村集体茶厂正式动工建设。“村里茶园面积大,但一直没有一家上规模的茶厂,群众意见很大。现在村里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把茶厂建起来,明春茶农就能就地卖茶草了。”龙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飞介绍。到村任职以来,陈飞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茭白、茶叶、山核桃种植和黄牛养殖等特色产业,不断增强产业脱贫动力。

        近年来,龙王村帮扶单位县文化委、县志办建立健全“六个一”帮扶机制,即贫困户建房补助1万元,贫困户发展产业奖励1000元,贫困户子女上大学资助1000元,救济特殊困难贫困户1000元,帮扶干部支持贫困户资金不少于1000元,每脱贫一户奖励村级工作经费1000元。以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等有效举措,成功帮助28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整合各方帮扶力量,形成“一村一队”。姚河乡向每个村派驻一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明确其为脱贫第一责任人,同时包村干部、帮扶单位负责人、村“两委”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都是工作队队员。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宣传脱贫政策,落实扶贫措施,配合完成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工作,协调落实干部包户结对帮扶工作,引导村民发展主导产业和村集体经济项目,协助组织实施各类到村到户的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等。确保一户贫困户不少于一个帮扶联系人。帮扶干部以“有什么困难解决什么困难”为帮扶原则,

        全力帮助贫困户解决“八难”,即解决困扰他们多年的稳定增收、便捷出行、安全饮水、住房改造、素质提升、看病就医、子女上学、公共服务等难题。该乡要求帮扶干部重点做到“三帮”:帮助贫困户制定切合实际的脱贫措施,帮助落实发展资金,帮助产业技术指导。在县文化委帮扶干部建议下,龙王村河口组贫困户孙显发成功创办山核桃家庭加工厂,通过微店销售野生山核桃,2016年增收2万元,成功脱贫摘帽。

        推开一扇门 能办所有事

        “村里这个扶贫工作室,就是我们贫困户的娘家。大家有什么困难,发展产业有什么需要支持的,都能在这里得到帮助。”说起村扶贫工作室的好处,沈桥村田畈组贫困户储德华感触良多。近日,沈桥村扶贫工作室异常热闹,村里的贫困户纷纷上门递交申报小额贷款相关材料,为下一步的产业发展筹措资金。

        2016年,姚河乡率先实现村级扶贫工作室“全覆盖”,着力解决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全乡6个村依托村级为民服务中心设置专门办公室,建立“便民服务+精准扶贫”两位一体的精准扶贫工作室。工作室主要职责是宣传有关政策、申报扶贫项目、办理扶贫业务等。实行“挂图作战”,细化帮扶措施,明确脱贫时限,逐户进行标注,让扶贫信息一目了然。每个村工作室均挂有脱贫攻坚路线图、任务表,脱贫总体规划,对象、措施、责任清单以及贫困户基本信息表。挂图上,凡是涉及到村、到户的相关扶贫信息均能找到。每个月的重点工作、进度和责任人的情况,在图上都有明确安排。

        依托“一村一室”,实行“一户一档”管理。村扶贫工作室为本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贫困档案,档案盒里存放各户的《扶贫手册》《结对帮扶明白卡》《贫困户信息登记表》《三清一览表》以及户口簿、身份证、一卡通、林权证等复印件,贫困户产业发展照片、帮扶干部访户照片等。在“一户一档”里,除了能查询到贫困户的家庭基本信息、脱贫进度,还能查询到近年来贫困户享受的相关政策支持。

        “设立扶贫工作室,扶贫工作队开展工作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贫困户上门办事,实现了‘推开一扇门、能办所有事’。”沈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钰豪介绍。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第54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