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岳西脱贫攻坚专题首页 >工作简报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第52期

        作者:岳攻办  来源:  时间:2017-01-16 10:11:13  查看: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52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1月15日

        【典型做法

        岳西党组织引领激活脱贫攻坚“源头活水”

        近年来,岳西县把引领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基层党组织“一号工程”,注重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发挥农村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注重政策扶持,引领群众“拔穷根”,激活脱贫攻坚“源头活水”。

        支部+合作社,服务引领脱贫。针对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一家一户单干,缺思路、缺技术,生产销售成本高、抵御风险能力差等现状,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变“单兵作战”为“兵团作战”,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112个,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带动贫困户增收。岳西县182个村级党组织立足“一村一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17个,共带动3130余户贫困户入社,实行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实现农户“零风险”,推动贫困户2980多户1.2万余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65个贫困村中有5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主簿镇余畈村党支部立足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从动员11户农户凑齐17.1亩“试验田”开始,组建富源茭白合作社,现已发展到人均1亩茭白,人均实现年增收5000元,该村成为全县名符其实的小康村。

        党员+结对,示范带动脱贫。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在岳西县遴选出10个产业发展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的村,建成农村党员实践培训基地,通过开展“双技”培训、实践基地挂职锻炼等方式,培育了一批党员发展能手。去年以来,组织270O多名党员发展能手与7680余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了解贫困户发展需求、帮助制定脱贫计划,从心理上辅导、坚定战胜贫困的信心,从发展上引导、找准脱贫的路子,从技术上指导、教会致富的方法。在党员示范带动下,贫困户新发展高标准茶园16万亩,有机蔬菜13.8万亩,开设农村淘宝网店67个,实现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政策+扶持,引导推动脱贫。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每年安排300万元奖扶资金,鼓励交通便利、资源比较丰富的村通过发展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站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出台《岳西县促进特色农(林)产业发展奖励补助暂行办法》、贴息小额信贷等政策,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抢抓光伏扶贫试点契机,近两年来共整合资金1.2亿元,支持全县182个村建成100千伏集体光伏电站,到2017年底,每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10万元;扶持9000户贫困户新建3千伏分散光伏发电站,每户每年实现增收5000余元

        “美丽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12月7日,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云香”农家乐门前,严云楼在和儿子、儿媳一道往屋里搬运电视机。当天,供货商送来了他所订购的26台液晶平板电视机。去年下半年,严云楼投资200万元,在老屋后申请新建了一栋4层楼,内设有大小餐厅和25个标间,将农家乐进一步扩大。“现在农家乐做得这么好,要真心感谢合肥市蜀山区帮我们修的蜀山大道。”严云楼抹着额头的汗水说。

        鹞落坪村地处大别山腹地,皖鄂交界处。严云楼是村里第一个办农家乐的人。1995年,他就利用自家处在公路边的优势,办起了鹞落坪第一个农家乐。在严云楼眼里,鹞落坪有红军的战斗遗址,有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有夏天喝稀饭不淌汗的清凉世界,旅游生意应该很好。然而,农家乐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一家人生活还很贫困。

        变化发生在去年。当年,合肥市与岳西县正式结对共建。而蜀山区与岳西县包家乡结对共建。在多次征求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意见后,蜀山区捐资500万元,帮助修建一条长11.79公里、路面宽5米的旅游大道。这条路从209省道包家段开始,至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地。之前,这条真正“水泥路”,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水遍地,糟糕的路况让很多客人“知难而退”,远近闻名的“十里画廊”美景几乎无人问津。

        道路修通后一年多时间里,老严的农家乐三次扩建。截至目前,全村已经形成大大小小的农家乐30余家。“红土情客栈”农家乐女主人王芳介绍,每年4月到11月,会有大量外地游客来到鹞落坪。老年人来休闲避暑,年轻人来开展户外活动,大学生们来实习培训。从7月到9月,家家户户都住得满满的。

        “我们村面积大,但土地少,在以前,全靠吃供销粮,一度非常贫困。现在全村群众经济收入分为三大块,农家乐、高山蔬菜和药材。今年,全村就接待游客9万多人次。外地游客都说这是条美丽的风景大道。对我们大山里的人来说就是脱贫路、致富路。感恩蜀山区的无私支援,我们将这条美丽路命名为‘蜀山大道’。”鹞落坪村党总支书记郝跃先说。

        和鹞落坪村一样,另一条蜀山区援建该乡300万元的道路已经敲定。“便利的交通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活,也带来了不断的人流和物流。有了这些美丽路的连接,绿水青山正在转换成金山银山。”包家乡党委副书记崔宇红说。

        顺口溜里道出的贫困村之变

        “沈桥畈,邱家山,光棍出来一大班!”提到原来哪句顺口溜印象深,沈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储昭云脱口而出,“这就是说我们这里太穷了,很多小伙子找不到媳妇。”

        刚刚过去的2016年,这个大别山深处的小村子成功脱贫出列。“好山好水好沈桥,楼房建在半山腰。道路修到各家户,媳妇不用出门找。”新的顺口溜形象地展示了沈桥的变化。

        年近40岁的储昭辉最有发言权。“以前穷,我三十大几了也没找到对象。后来村里支持种了3亩茶叶,还养了黑猪,现在日子好多了。”储昭辉2015年年初结了婚,现在女儿已经1岁多。

        在村里,集镇道路宽敞整洁,群众居住集中的地方装有路灯,“脱贫之后,发展不能止步。马上过年了,到时候你看看,村里这路都能堵车。”储昭云笑着说,现在“开个轿车不算富,哪村都有好多部”。

        这些变化说起来简单,但要实现其实困难重重。沈桥村所在的安徽省岳西县,是安徽省唯一一个纯山区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姚河乡西南的沈桥距离县城近70公里,山路难行,开车常常需要两三个小时。全村1800多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415人。

        “贫困村出列有严格的标准,全村贫困发生率要降至2%以下,要有1项以上特色产业,村集体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这只是一部分要求,全部达到才能出列。”沈桥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王钰豪说。

        沈桥做强茭白和茶叶两大支柱产业,带动了不少贫困户。土岭组贫困户吴家亮,有种植茭白的田地和技术,但因为家里情况不好,一直缺乏启动资金。“2016年他通过小额信贷贷款3万元,发展资金的问题迎刃而解。高山茭白的效益比较好,只要起步,脱贫也就相对容易。”王钰豪说。

        在沈桥村,随处可见二层小楼。储昭云说,现在村里的楼房率已经达到97%,“原来是‘泥巴墙,茅草房,支口锅,铺张床’,现在是‘不见砖,不见梁,真皮沙发弹簧床,解手不出房’”。

        沈桥的变化是安徽省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6年安徽103万贫困人口脱贫,1077个贫困村出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经验做法

        田头织牢民生保障网为决战脱贫提速

        近年来,田头乡深入实施民生工程,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五强化”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全力决战脱贫攻坚。

        强化基层党建和服务保障。将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实行动态增长机制,提高在编村干待遇,实行村干工资按月发放。该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标准为5万元,主持日常工作村干每人年薪在2万元以上(含绩效工资),并为其办理代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农村养老保险,缴纳新农合保险费150元,缴纳工伤保险费126元。通过提高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和在编村干待遇,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实现抓党建促脱贫。

        强化道路畅通工程实施。该乡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乡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大规模推进村级道路升级改造,实施老村级道路加宽改造、撤并村路面硬化和贫困村内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化等,以交通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今年共分3大类36个农村道路畅通工程项目,开工建设78.559公里,总投资1800万元,现已建成51.089公里,将为决战脱贫攻坚有力破解交通制约瓶颈。

        强化危房消灭改造。以政府补助、农户自筹、政策扶持、社会互助等措施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将居住在D级危房的建档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确保实现“消除D类、维修C类”的目标,做到应改尽改。五保户、农村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重建房屋户将可获得2万元的政府补助,修缮加固户补助0.6万元,其他贫困家庭重建房屋户补助1万元,修缮加固户补助0.4万元。通过实施危房改造,2016年该乡共有108名危改户搬进新房,加快实现贫困户安居梦。

        强化社会保障兜底。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认真落实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让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的家庭及时得到救助。2016年为农村低保对象717人发放低保资金46.8万元,为251名五保老人发放五保金7.91万元,为111名重度残疾和三级残疾人发放救助金7.2万元,为52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3.744万元,为1133名低保、五保、重度残疾、重点优抚对象代缴新农合费用。

        强化养老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广大农村人口老有所养,今年成功动员农村居民5306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占县下达任务的103.73%,到10月底已为1692位老人发放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实现应发尽发。

        三桠加工成群众增收“提款机”

        从黄沙岭往来榜镇方向经过清潭村,沿途可以看到挨家挨户都有忙碌的身影。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在从事三桠加工。作为当地最大的三桠加工作坊,清潭村大黄岭组王先来家请了十几个周边妇女、老人参与三桠枝条蒸馏、去皮工作。

        “三桠加工,从十月底开始到元月份,一季可加工十万斤,主要是手工作业,赚点辛苦钱,可解决周边十几户老人、妇女就业。”做了老板,王先来没有什么架子,边整理剥好的枝条边说,“三桠,我们称叫它莲皮,枝条均有三个分叉,故得名‘三桠’。三桠全身都是宝啊,叶可做绿色肥料,花称‘蒙花’,亦为中药,骨杆可制编工艺品,粗骨是制造火药的原料,其主要产品三桠皮基本全部出口,作为高级造纸原料。”

        “往年我在家做点农活,维持日常开销,日子过得紧巴巴。从十月份到现在,我每天都在这做活,上个月我领到3000元。”正在忙着去皮的贫困户储昭明妻子兴奋地告诉笔者,“我们这些农村妇女,出门打不了工,做不了啥大事,现在早八晚五,做点手工活每天还能多挣点钱,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四五年前刚开始接触三桠,从收购、加工到出售仅用了28天,净赚了3万元,一下子就还清了因建新房所欠信用社贷款。”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清潭村大黄岭组刘中伍谈起三桠生意经头头是道,“这两年不少人都尝到了甜头,由于都是作坊式经营,三桠交易市场存在不良竞争,市场无序,利润空间大大压缩。但不可否认,三桠交易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据悉,在清潭村大黄岭组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三桠,从几亩到二三十亩不等,从事三桠加工的就有5户,带动周边40个老人、留守妇女(其中贫困户7户)就业,实现年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下一步,我镇将加大三桠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种植大户、公司与贫困户结对,带动更多农户主动投身三桠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来榜镇党委书记汪训卫说。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第53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