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51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1月15日

【典型做法】
脱贫三部曲 致富领路人演绎别样风采
“不是给多少钱就是扶贫,更重要的是给政策、给路子。江苏、湖北、合肥…来这的人很多。一家子到咱这儿吃吃土菜、散散步,过上一礼拜清静日子,不比大城市里头乌烟瘴气的快活多了!”
年近六十的水畈村村民罗华保看着自家苍绿的一亩亩茶园,语气中透着满满的喜悦。
走好精准脱贫新路,关键是找到能对症的药方,只有这样才能药到病除。12月30日,由安徽省网宣办、省扶贫办联合组织,中央及省市级网络媒体共同参与的“岁末年初看扶贫网媒小编走转改”采访活动走进国家级贫困县——岳西县,全面报道岳西岁末年初,脱贫攻坚的显着成绩。
从宿州泗县到安庆岳西,连日来,参加此次活动的12家网媒记者深入基层,边走边看,与百姓聊家常、话民生、盼未来,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所见所闻,向全国网友讲述安徽故事。
“脱贫套餐”三部曲
扶贫,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有力。"十三五"开局之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按下扶贫"快进键",各地纷纷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打造“扶贫样本”。岳西革命老区里也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养羊贫困户张爷爷、特色野茶种植手艺人罗华保、林下养鸡能人胡章松,他们传承着老一辈人的红色基因,致富不忘乡里人,从个人致富“排头兵”到共同富裕“领路人”,在脱贫路上展现着别样风采。
·贫困户脱贫准备式
精准到户,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踏着山区崎岖的石头路,小羊羔的奶音越发清晰。“我今年初与徐文松的家庭农场签订合同,只花500元够购进5只小羊寄养在那里,年终可得收入3750元,加上平时做工,这样我就有信心脱贫了。”
这位养羊特困户就是岳西白沙村年近70岁的村民张根雷,邻里街坊都习惯称他“张爷爷”。
采访团在实地走访白沙村时,正赶上“岳西县广电中心'合同式'帮扶养羊项目分红资金发放。记者在现场看到了张根雷老人,张爷爷拿着分到的红利,笑呵呵的和记者介绍起他家的情况,“我和老伴身体都不好,还需要供养智力有些痴呆的儿子,一直靠吃低保,养羊之前就是务农,主要种水稻,靠天吃饭。现在好了,政府下一步还要给我们装光伏电站,入股分红,想着法儿的帮我们脱贫。”
张爷爷口中的“徐文松”就是养羊大户,据白沙村扶贫队长方少春的介绍,全村已基本实现脱贫,剩下多是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特困户,很多人是因病致贫,难根治。针对这样的人群,政府有目标的给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适宜劳动力的脱贫项目。白沙村采取“大户带动贫困户”模式,走“合同式”帮扶路。
张根雷所在的村落冶溪镇白沙村山清水秀,土羊自然放养,羊肉营养价值高。扶贫队长方少春说,实施“合同式”帮扶模式,是经过反复调研的,养羊周期短、回报高,对农户来说,风险也低。让脱贫大户带动特困户,全方位、多路径帮助特困户脱贫增收。
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冶溪镇白沙村方少春似有感慨说,“钱包要慢慢鼓起来,位于深山中的白沙村,想要从扶贫到脱贫再到致富,远比其他地方难。我们不能光输血,更要造血,防止村民们再返贫呐。”
·贫困户脱贫完成式
洁净的水泥路依村延伸,错落有致的楼房,一垄垄茶园郁郁葱葱。日前,来到来到高山脚下的菖蒲镇水畈村,这个看似平凡的小乡村落,却是以味香色清远近闻名的“茶园之村”。
岳西县菖蒲镇水畈村中共党员罗华保,自小生活在穷苦农家,是一个从苦中熬过来的庄稼汉,也是“茶园之村”的带头人。
说起最初种植茶园的想法,罗华保告诉本网记者,2005年以前,村里只种植常规的农作物,收入很低。经考虑后他将自家2.5亩承包耕地全部种植茶园,2007年实现茶叶种植收入1万元。第一次看到2.5亩耕地能产出这么多收入,之后,他便开始琢磨能否用种植茶树来补贴收入。
2008年罗华保将水畈村的38亩耕地流转过来,从培育优质新品种茶苗入手。在注意到玄冲山场一片色清、味香、苗壮的野生茶叶后,罗华保将这片野茶枝采集回来作为母本尝试进行繁殖,为培育好这一新品种,他日夜泡在田地里,最终成功,这一品种还得到了省、县茶叶专家的认可。
年近六十的罗华保,在流转的38亩耕地上进行了规模种植,2010年这片基地实现茶苗收入15.2万元。
“比过去单纯种庄稼作物要好很多,这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在他的示范下,周边农户认为发展茶叶很有“钱”途,也纷纷利用空闲地、抛荒地种起茶来,茶产业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如今的水畈村,是名副其实的“茶园之村”。
·贫困户脱贫主动式
“一人富了不为富,要带动大家一起富。不但自己要彻底甩掉贫困户的帽子,还要帮助更多的农户致富。”自己脱贫了,也要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选择这样做的正是胡章松,冶溪镇白沙村养鸡大户。
见到胡章松时,他正在自家农场准备鸡的饲料。放眼望去,整片林子满布的都是成鸡和鸡仔。“村在碧绿中、房在松林中、人在画景中”浑然天成。
现年34岁的胡章松,2014年以前一直在福建泉州务工,创业失败后负下了十余万元的债务,2014年底,萌发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发展林下养鸡的念头。说干就干,2015年初,筹集资金20余万元,创办了永达家庭农场,建起了300多平米的鸡舍。实现了年销售收入10余万元、一年多摘掉“贫困户”帽子。
永达家庭农场建成后,不仅解决了本村徐玉明等2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每户的务工年收入增加三万元左右,今年还结对帮扶了本县和平乡太阳村陈祥胜等3户和本村徐文松等7户贫困户,分别免费向他们发放鸡苗,负责技术跟踪指导,有效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家致富。
身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是大别山区唯一的纯山区县,人多地少。群山环绕中,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岳西一直是全省和大别山区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之一。
“松当灯,椒当盐,养猪为过年,鸡蛋换油盐”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何从深重的贫困中突围,作为生态功能区的岳西明确提出,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速度,必须走出一条具有岳西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20多年来,在省委高度重视和七任省委书记的倾情帮扶下,岳西全县向贫困开战,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形成了精准扶贫的“岳西模式”。如今的岳西,“村在碧绿中、房在松林中、人在画景中”,走在山村路上,两旁错落有致的房屋,远处漫山绿林点缀,你会觉得“山区桃源”景象浑然天成。
岳西文化扶贫:一路同行,造福于民
一个个农家书屋,让贫困群众闻着书香学知识、谋划脱贫致富路;一间间信息共享室,让贫困群众通过网络看世界、学习致富新技能;一个个健身活动场所,让贫困群众健壮了身体、心里乐开了花;一位位文化管理员,带领贫困群众健身学习、扶贫亦扶智;一支支文艺队伍,让贫困群众发展才艺、心有寄托;一处处农民文化乐园,让贫困群众尽享文化扶贫新套餐……如今,走进岳西农村,文化扶贫给贫困群众带来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贵在立志”。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让其在经济翻身的同时,精神上也要翻身。坚持“扶贫当先扶志”,岳西县大力推进文化扶贫,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戏下乡,文化大餐人人享。隆冬时节,天气寒冷,却挡不住岳西群众看戏的热情。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由县文化委主办的“脱贫攻坚”专场文艺演出活动近日走进了姚河乡龙王村和头陀镇虎形村。岳西高腔《过府》、黄梅戏《沙子岗》《打豆腐》《到任来》和《黄梅戏大联唱》等精彩节目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文化生活。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县文化委注重从文化层面解决贫困民众思想观念的问题,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全年开展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送展览下乡等活动,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为广大群众送上一场场精美的“扶贫文化大餐”,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同时,也让广大群众了解扶贫攻坚政策知识,掌握增收致富技能。
强阵地,文化生活更多彩。我县182个村已实现农家书屋、信息共享室全覆盖,今年,在已完成153个项目工程点小型活动场所建设的基础上,再新建22个行政村的小型活动场所,视各行政村建设场地情况,建设一个标准篮球场和两副乒乓球台、半个篮球场和两副乒乓球台或者是一套健身路径,2017年再新建29个行政村的小型活动场所,实现全县182个行政村室外小型活动场所全覆盖。5月9日,召开了全县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暨文化扶贫工程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明确任务。9月底和11月初,对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全县17个农民文化乐园可在年底全部建设完成,将进一步完善贫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据了解,今年以来,政府采购29.12万元的图书配送到村、共安排资金66万元用于小型室外活动场所建设,为全县贫困村、农民文化乐园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器材58套,有力地完善了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信息共享室实现全覆盖,形成了横向15-20分钟公共文化圈、纵向县镇村三级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实现贫困村群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提高。如今,闲暇时节在文化广场跳舞健身的多了,打牌喝酒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吵架拌嘴的少了,贫困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育人才,乡村文化增活力。岳西积极实施贫困村文化管理员培训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5天的集中培训和分片轮训,提高贫困村文化管理员业务水平,同时通过“送戏进万村”和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村级文艺人才和文艺队伍发展,使其带动本村及周边村落开展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全县182个行政村已全部配备文化管理员且已组建一支文艺队伍,今年我县还实现每千名人口配备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进一步壮大了贫困村文艺人才队伍,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坚持将“输血”与“造血”同位推进,让文化与扶贫攻坚“一路同行”,提振了岳西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精气神,营造出群众同心战贫困,协力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媒体关注】
贫困退出:承载千钧的一跨
今年9月,我省出台《关于建立扶贫对象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正式明确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标准,建立了严格、规范、透明的扶贫对象退出机制。贫困退出“摘帽不摘政策”的激励机制将扶贫对象“扶上马,送一程”,然而,在脱贫攻坚急行令下,如何确保脱贫质量同样值得深思。贫困退出,这承载千钧的一跨,光荣且严肃。
标准:严格而规范的红线
10月20日,记者在岳西县黄尾镇黄龙村见到了已脱贫户许开华。许开华是程湾组村民,几年前患上甲亢,一年看病要花费六七千元,到去年情况才有所好转。妻子腰椎间盘突出,家中只有他一个劳力。在村里帮扶下,家中的4亩茶园经过改造并新建2亩,每年收入增加4000元。随着身体好转,去年做瓦工收入达到一万多元。
按照贫困人口脱贫标准,许开华家4口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015年国家扶贫标准2855元(岳西县为2900元),有简易二层住房,吃穿不愁,一个孩子已经工作,一个孩子在读高中,没有因贫辍学,一家人也都参加了医保,达到了贫困户贫困人口退出标准。
“去年底我申请脱贫,村里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把我在内的贫困户情况作了说明,经过投票,我符合脱贫条件。过了几个月,村干部把光荣证送到我家。”许开华说。
村书记汪前进解释道,会上票决后,村里要进行公示,然后上报镇里审核,审核后镇村都要公示,一次公示都是5天,公示完再上报县里审定。经过一系列程序,才能最终认定贫困户脱贫。
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部署,今年全市计划出列首批127个贫困村。岳西县2017年将在全省率先脱帽,今年将有56个贫困村出列,潜山、宿松、望江等县今年也有村出列计划。
去年初,黄龙村集体成立了一家建筑公司,今年4月建成了60千瓦光伏电站,还有40千瓦在建。建成后,村集体年收入将达十几万元。“随着今年五保、低保标准大幅提高,兜底部分的贫困户已能全部脱贫,到去年底,我们村贫困发生率已降到3.6%。6.38公里组级道路正在浇筑,15户D类危房户利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正在建设新房……”黄龙村第一书记王昆轮说,“目前我们正在按照村出列要求,将2014年至今贫困户脱贫、基础设施建设等文件、图片收集装订,11月底完成信息更新,12月1日就要申请贫困村出列。”
按照《实施意见》,贫困县摘帽要求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高于、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同样需要经过本级申请、上级审核审定等严格程序。
记者在市扶贫办了解到,按照我市脱贫攻坚“时间表”,岳西县今年基本完成集中攻坚任务,2017年巩固提升、申请验收。望江、宿松、潜山、太湖四县今明两年集中攻坚,2018年巩固提升并申请验收。
激励:“扶上马,送一程”
“一开始我不想‘脱贫’,我怕以后扶贫的好政策不给我家了。”许开华告诉记者。实际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开始有这种顾虑的并不在少。然而,像村里2014年脱贫户一样,他继续享有扶贫政策。
今年4月,利用财政及帮扶单位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他家建起了3千瓦光伏电站,年收入又可以增加3000元。在读高中的小孩子,还可享受学杂费免除及寄宿费补助政策。
今年春,温泉镇莲花村新屋组贫困户汪松林在收到村里的脱贫光荣证的同时,也收到了一份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凭证。他靠务工和发展茶叶在去年底申请脱贫,脱贫后该享受的政策还在。今年的继续帮扶行动,为他家建起了3千瓦光伏电站,儿子考上大学也获得了2000元雨露计划教育扶贫补助资金。
“贫困户脱贫后,我们结对帮扶干部还像过去一样上门,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莲花村书记刘志宏说。
潜山县一位贫困村第一书记坦言,2014年第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退出时,主动申请的贫困户并不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村两委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宣传政策,打消他们的顾虑,主动申请的贫困户多了起来。2015年第二批贫困户退出时,工作就好做得多了。
除脱贫户申请之外,组评议现在也成了必过的关。许开华坦言:“如果我达到脱贫条件而不愿意申请,组评议这一关我也过不了。”
实际上,去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贫困退出“摘帽不摘政策”的激励机制。
“摘帽不摘政策”的激励机制,在我市各贫困县已形成“早脱帽子早有好处,不脱帽子还有约束”的导向。《实施意见》也明确,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后,在一定时期内原有扶贫开发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留出缓冲期,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对提前摘帽的贫困县,给予一定奖励——这也是《实施意见》的基本原则之一,给我市贫困县摘帽吃下“定心丸”。
为激励户脱贫、村出列,我市一些贫困县也拿出了奖励办法,部分县的户脱贫、村出列奖励办法也都正在制定中。岳西县扶贫办副主任吴刘继说:“对于出列的贫困村,县财政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脱贫的贫困户奖励300元。”
质量:斩除“假脱贫”劣根
《实施意见》在贫困户脱贫原标准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综合考虑群众发展能力、增收渠道等内容及退出程序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实际上在我市贫困户脱贫工作中已然实施。
市扶贫办主任童宏葵分析,《实施意见》对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这一退出机制体系也更加明确了各方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意见退出标准中几次提及“稳定”一词,“稳定超过”“稳定来源”等,应是指可持续的、类似造血功能的脱贫概念。
今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三个扶贫日,至2015年底,我市还有375个贫困村,13.4万贫困户及39.7万贫困人口。这其中,还有特困人口8.1万户、17.3万人,是推进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在脱贫攻坚急行令下,如何确保脱贫质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脱贫攻坚是我市当前五大攻坚战之一,脱贫质量不容含糊,“被脱贫”“数字脱贫”等劣根都应坚决斩除。
今年5月,记者曾踏访岳西县毛尖山乡,该乡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档案基础上整理出一份份动态档案,可直观展现贫困户的动态状况,为省级评估验收及明年底国家第三方验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在每份档案中,摸底表、产业扶贫申请表、脱贫申请书、家庭收入来源清单等,张张都有贫困户签字认可,“数字脱贫”及“被脱贫”无处作祟。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岳西县各乡镇全面铺开。
实际上,省第三方评估验收组每年都会对岳西县贫困村、贫困户进行两次调查。调查除了入户,还能看什么?毛尖山乡这一做法给了独特的回答。
“已脱贫户和未脱贫户全覆盖调查,未达标准‘被脱贫’不行,达到标准‘不脱贫’也不行。而且,调查由户辐射到周边户,一点都假不了。”温泉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人员王锋说。
本月,我市也出台了旨在严肃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及其派出和管理单位脱贫攻坚纪律的问责办法。办法对脱贫任务打折扣、搞变通、敷衍塞责,弄虚作假、搞“假脱贫”“数字脱贫”,经常不到岗、擅自脱岗、群众知晓度低,服务群众意识差、办事推诿扯皮及未能按期脱贫、未能通过上级组织的验收、未能按期实现“村出列、户脱贫”目标等情形进行问责或处分。(安庆日报)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