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84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9月26日

【脱贫综述】
岳西脱贫攻坚综述之一:
头等大事,赶考精准脱贫
初秋的岳西,重峦吐绿,竹海叠翠。
这个山清水秀的皖西南边陲县城,既是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精神高地,也是属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经济洼地。
所幸,关注的目光从不缺少。
1985年,岳西县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也是安徽省重点扶贫县。自1989年开始,岳西县一直是省委书记的扶贫联系点。201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岳西县要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市委、市政府更是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把岳西县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聚力促脱贫。得益于中央和省市大力支持,这片红土地正逐渐走出经济洼地。
层层关注的精准脱贫
岳西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排在全省倒数第一,底子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仍有不少硬骨头。尽管困难重重,但脱贫摘帽的底气十足!
这底气,来自省、市对岳西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省市领导多次深入岳西县调研精准脱贫工作,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贫困现状,掌握致贫原因,算清扶贫细账,共商扶贫大计。
去年4月和今年7月,省委书记李锦斌两次走访岳西县,在响肠、店前、田头等多个乡镇进村入户,督查调研精准脱贫工作。他要求,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每个贫困户、贫困人口和脱贫项目上,确保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今年4月,省委副书记信长星深入响肠镇新浒村和毛尖山乡王畈村,详细了解光伏扶贫、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和基层党建等工作。他提出,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今年6月,省政协主席徐立全就大别山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会议要求,必须把深度贫困地区和群众作为攻坚重点,坚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有机统一,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场赶考,“岳西县率先脱贫摘帽”是其中一个重要考题。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将岳西率先脱贫作为重大政治问题、重大发展问题、重大民生问题,绘蓝图、明责任、定路径、聚合力,领导重视程度、责任落实硬度、政策投入力度、合力攻坚强度前所未有。
去年12月和今年5月,市委书记魏晓明两次到岳西县住村走访,与山区百姓同吃同住,向干部群众问计问策,共商脱贫攻坚、发展致富之路。
今年5月,市长陈冰冰到岳西开展进村入户走访调研。要求各级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7月14日,市委、市政府在岳西召开支持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动员部署全市支持岳西县今年脱贫摘帽工作。半个月后,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安庆市支持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
一次次专题调研和专题会议,酿成一个个决策。而这些决策,将脱贫攻坚推向纵深,改变着岳西。
脱贫“十八般武艺”
在探索创新扶贫的新路上,岳西人民展现出“十八般武艺”,屡创新招。
冶溪镇大山村实施期权扶贫。“期权扶贫”指将帮扶资金以及政府安排的项目、企业支持资金整合起来,发展养殖项目和加工项目。根据贫困程度与村民意愿,发放“期权证”,让贫困户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股东,享受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帮助村里无资金、无劳力、无资源的“三无”贫困户实现脱贫。“有了期权,每年都能从中领到钱,就好像领工资一样。如果把钱直接给我,我就用掉了,明年、后年我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了。”贫困户胡从刚说。
五河镇则依据种植业实施合同式帮扶,以每亩800元的奖励支持合作社和农户持续发展构树,扩大规模。合作社、农户与公司签订种苗供应和产品收购合同。在合同期内,公司确保每亩增收2000多元。目前,该镇共种植构树3250亩,计划到2018年,全镇发展构树基地10000亩。
青天乡开展“互助金”试点。由帮扶单位无偿注入扶贫资金6万元“铺底”,村民自愿交入一定数量资金入股。村民只需找2-3户农户联合签字担保,由资金管理小组集体审批并向村民公示同意,就可立即支取资金。村里还把互助金产生的利息60%转作本金,把40%用于村组公益事业和特困扶持。去年成立到现在,资金规模达7万元。
全村发展茶、桑、菜项目30个,每户平均增收600元。村委会主任王建民说:“尽管借款数额不大,但放在想办事的人手中,就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毫无疑问,岳西人民把脱贫攻坚这个国家行动与自身命运紧紧相连,抓住可以脱贫致富的机遇,改变困扰多年的贫穷面貌。
贫困地区的翻身仗
2014年,岳西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1万人,65个贫困村。2016年底,这个数字减少为1.6万人,9个贫困村。
量变孕育质变。
集镇道路宽敞整洁,社区装有路灯,村里的轿车多了起来……
这是姚河乡沈桥村的现在光景。
“沈桥畈,邱家山,光棍出来一大班!”曾是当地流传的顺口溜。
借助于精准脱贫,沈桥村有了茭白和茶叶两大支柱产业,兴建了多项基础设施。如今,一幢幢小洋楼依势而建,宽阔的水泥路蜿蜒不断,贫困户逐渐脱贫,整村去年已经出列。
莲云乡莲塘村村民王学纯身患心脏病,看病花光了积蓄,成为一名贫困户。得益于产业扶贫,他撸起袖子干起了养殖业。“贫穷只是暂时的,我不能当一辈子贫困户,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脱贫,和左邻右舍一道奔小康。”和家人商量后,王学纯决定养鸡、养蚕。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鸡舍,第一批引进4000只鸡苗进行养殖。“只要行情稳定,今年赚个10万元是没问题的。”王学纯说。
在包家乡鹞落坪村,朱帮霞家的驿站生意红火。朱帮霞曾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夫妻俩靠打工生活。
两年前,夫妻俩办起了以住宿为主的农家乐。由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住宿。“夏天来避暑,初冬来看雪景,经常游客前来住上一两个月。”朱帮霞说,“今年又新盖了一栋二层楼房,扩大规模,这日子越过越红火,打心眼里高兴。”。
朱帮霞现在一年收入30多万元,从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
岳西脱贫攻坚综述之二:
汇聚帮扶合力,共赴“摘帽之约”
岳西县脱贫攻坚战斗号角吹响以来,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一股强大的扶贫合力。驻村帮扶干部勇于担当,发挥专业和行业优势,成为脱贫群众的主心骨和领头雁。造血式帮扶,通过产业和技能培训,帮助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输血式帮扶,重点解决住房、看病、读书等难题,为贫困地区送去温暖和鼓励。
如今,岳西县处处可见社会各界帮扶的痕迹,他们以定点挂钩为己任,为贫困群众解决最为迫切、最为关心的问题,全力助推岳西脱贫攻坚,共赴2017年“摘帽之约”。
驻村干部帮扶思路清措施明
2014年以来,省、市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他们中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优秀干部为主体,时刻谨记党的号召,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
由省委办公厅选派的郭逢春是头陀镇梓树村第一书记。驻村之前,该村没有一条完整的硬化道路,基础设施破损落后。郭逢春骑着摩托车跑项目、跑部门,争取200万元的建设资金后,开始对10多公里的村组道路进行改造。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郭逢春还大力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用争取的资金建成了光伏电站,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驻村干部选的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也关系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来榜镇枫树村第一书记汪云峰驻村之初,便从提升村两委战斗力和凝聚力着手,帮助贫困村加强党建。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目标,汪云峰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到处奔波,被村民们称为“拼命三郎”。在他的带领下,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帮扶干部不仅带来了真情实意,还带来了一技之长。来自省社科院的网络工程师苏醒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响肠镇独山村开起了网店,通过网络平台把该村的茶叶、香菇等土特产卖出大山。两年里,仅茶叶一项销售额就达20多万元,唤醒了沉睡的财富。
而对于菖蒲镇菖蒲村党总支书记程国平来说,帮扶的当务之急便是找准村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理清发展思路。“村子环境好,所以定位生态优先、富民兴村。”程国平说。如今,村里不仅有了乡村旅游收入,还改善了环境卫生。经过精心打造,从过去无人问津的后进村变成人气兴旺的旅游村,菖蒲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帮扶干部服务形式多种多样,服务内容丰富实在。思路清、措施明、办法实,为岳西脱贫提供了重要保障。
造血式帮扶为脱贫开良方
众人拾柴火焰高。岳西脱贫攻坚工作也离不开企业和单位的支持。以中石化、安徽天馨集团、省财政厅为代表的企业和单位,在岳西采取产业、就业等扶贫方式,开展结对帮扶,为贫困村开出一张张脱贫良方。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石化便与岳西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里,中石化累计向岳西支持各类资金9000多万元。五河镇百步村思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是其帮扶项目之一。该公司生产桑枝食用菌,通过“公司+集体+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公司全年要用劳动力3500个左右,其中贫困户不低于60%。“工资是每小时15块钱,每个月是2400块钱到4200块钱之间,按照去年3100元的脱贫标准,再加上他们其他产业的收入,他们基本就脱贫了。”百步村党支部书记周辉介绍。
实现脱贫致富,外力帮扶是助力,自身发展是根本。结对帮扶之初,省财政厅出资35万元,支持毛尖山乡板舍村发展时令蔬菜。第一年村集体经济便增收10万元。如今,该村有400多户农户从中受益,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在安徽国红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石关乡的茭白产业远近闻名,全乡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如今,人均收入超过1万多元。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3%。
稳定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就业扶贫是脱贫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能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自然备受热捧。村企联合建扶贫车间,在岳西县逐渐流行开来。温泉镇斯桥村与安徽天馨集团2016年联合建设了扶贫车间,由天馨公司提供设备、原材料和销售渠道,斯桥村发动贫困户前来就业,每年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采取相同模式的白帽镇轩轩鞋业南庄扶贫车间,已经解决了24个贫困户就业,尽管产品运出大山增加不少成本,但能带动24个家庭脱贫,轩轩鞋业认为这更加有意义。位于来榜镇的天鹅电子中锐扶贫车间是深圳比亚迪电子公司的扶贫车间之一,为了方便偏远地区带孩子读书的人员安心务工,中锐扶贫车间建立了员工子女活动室,专门聘请了教师辅导孩子们的家庭作业,解决了员工们的后顾之忧。
输血式帮扶铲除拦路虎
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仍是不少家庭脱贫路上的拦路虎,因此输血式帮扶必不可少。
“感谢山城集团和政府对我家的帮助,是他们的帮助让我家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现在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很满足。”黄尾镇平等村贫困户朱敦文说道。平等村是安徽山城集团结对帮扶对象。自去年3月以来,该集团先后出资40多万元,其中大部分用来改造危房。
在脱贫攻坚一线,也处处闪现着社会爱心人士的身影。“以前我家一直住的是危房,没有钱建新房子,有了别人的帮助才能住上新房子。”河图镇岚川村村民余夕兵站在新建的一楼大厅里高兴地说。而他的资金来源于一个义工联盟。该联盟由岳西县爱心人士组成。帮扶余夕兵家的夏西华就是其中成员。自从得知低保户余夕兵危房改造遇到资金缺口,夏西华二话不说,带上1000元专门去看望,还利用义工联盟发起捐款,为他家凑齐2万多元资金。“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困难家庭和人群。”夏西华说。
看病难一直是偏远山区村民的生活难事,往往是小病忍、大病扛。然而,自从岳西县医院的刘绍贤医生来了黄尾镇严家村,这里的村民没了这个困扰。刘绍贤每月定期上门问诊,家家户户的姓名、人口、健康状况他都熟记于心。除了个人力量支援,还有不少专业团队深入贫困地区。今年9月,市卫生系统组成12个专家团队,分赴岳西县24个乡镇的182个行政村,开展为期三周的大型义诊宣传活动。医护人员免费接诊,除了帮助居民测血压、血糖,把脉问诊、接受常见病的咨询指导外,还携带常用药品和处方现场赠送和发放,并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送医送药上门。
帮助贫寒学子圆读书梦,通过教育扶贫拔穷根十分重要。今年9月,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向岳西捐赠200万元教育扶贫基金。冶溪镇金盆村贫困户方小云是受益者之一。“我家小孩子今年高中学费减免了850元,社会爱心人士捐了3000元,大孩子读大学也办了助学贷款8000元,家里两个孩子上学基本不用掏腰包的。”今年夏天,方小云一直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获得了中金公司的捐助。去年底开始,市教体局出台帮扶岳西方案,决定在安庆市区和岳西开展学校结对帮扶、推进教育扶贫活动,通过教师互动、学生互访、资源互享、家庭互联等方面内容,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件件、一桩桩,爱心帮扶的事例不胜枚举,温暖人心。
合力帮扶、聚力攻坚,来自四面八方的扶贫力量浸润村村户户,实施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拔穷根,思发展。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岳西脱贫攻坚,也展现了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彰显了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岳西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岳西脱贫攻坚综述之三:
立下脱贫志,甩掉穷帽子
只有立下脱贫壮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才能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岳西县坚持打牢“扶贫先扶志”根基,让“我要脱贫”成为社会共识。一群自强不息的精神标兵,不等不靠不要,用双手改变贫困面貌。他们的主动作为、积极奉献,营造出“脱贫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同时,涌现出一批敢闯敢拼的“小能人”,带领乡亲们携手并进,推动各类产业抱团发展。
脱贫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不等不靠不要,积极主动脱贫。
莲云乡莲塘村村民叶年节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上好日子是他和家人的盼头。自从得知来了扶贫好政策,他便租下一片荒地,发展种植业。由于经验不足,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但他不气馁,坚信荒地能种出“致富果”。如今,果树种植规模已经扩大到100亩。“我家已经脱贫,接下来就是要致富了。”叶年节笑着说。
一人富了带动一片富。冶溪镇白沙村贫困户胡章松,通过建立家庭农场,发展林下养鸡,实现了年销售收入10余万元,一年多便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一人富了不为富,要带动大家一起富。”这是胡章松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通过养殖带动,他帮助10多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还有一群人,自己身体残疾,仍然用毅力撑起脱贫梦想。青天乡身残志坚的“电商哥”王志斌就用顽强的精神树立了典范。王志斌是该乡农村电商培训班的一名成员,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落下终生残疾。平日里靠着拐杖行走,每挪动一步都显得非常吃力。尽管如此,也没能阻挡他创业脱贫的脚步。2015年,王志斌成功开办了一家网店,卖茶叶、香菇、木耳等农产品。今年上半年,仅茶叶一项收入就达万元。
只有思想观念改变,脱贫致富的动力才能被激活。“贫困户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自从上了贫困榜,我就想方设法挣钱,希望早点脱贫。”黄尾镇平等村44岁的汪秀是一名普通农妇,丈夫外出打工,她留守在家照顾孩子。由于家里底子空、孩子读书压力大,被评为贫困户。为了早日脱贫,她在自家后山圈起了一块空地养起鸡、鹅。今年上半年卖出400多只鸡,赚了近万元钱。“我想开一个大点的养殖场,还想开个农家乐。”汪秀展望着。
有了脱贫的志气,就有了脱贫的内生动力。这些内生动力源源不断,滋养着一颗颗脱贫的种子,开出一朵朵致富花。
脱贫光荣氛围日益浓厚
贫困群众是脱贫主体,他们的思想认识、主观能动性是脱贫关键。因此,营造起脱贫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尤为重要。
在巍岭乡巍岭村村民王传旺的家里,鲜红的脱贫光荣证挂在显眼位置。“我终于脱贫了,思想包袱没有了,出门见人的底气也足了。”之前,因为供两个孩子上学,家庭困难,王传旺家被评为贫困户。每谈及这个帽子,王传旺脸就红了。王传旺说:“我有手有脚,贫困户的帽子戴在头上,不是光荣的事。当时,便一门心思想寻找一条致富途径。”后来,王传旺开始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2016年,按照程序,王传旺主动申请,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用脱贫事迹感染带动其他贫困户,2016年4月,和平乡启动脱贫之星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让贫困户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脱贫要依靠自身努力的观念。“评选脱贫之星,对贫困户脱贫是一种精神动力。”和平乡党委书记王潜林说,每个季度活动都会举办一次,效果十分明显。
为提高贫困户致富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今年初,温泉镇为861户已脱贫户发放17余万元奖金,并举行颁奖仪式。“受表彰的已脱贫困户,以前都是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致贫。但他们从不放弃,自强自立,努力拼搏,让人心生敬意。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气和信心。”温泉镇党委书记包先武说。
颁发脱贫光荣证、树立脱贫典型、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岳西县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深深鼓舞着贫困群众。
抱团发展助推精准脱贫
能人带动是脱贫常见模式之一。能人的示范作用立竿见影,能吸引群众加入产业培育,带动全村乃至全镇产业抱团发展。
黄尾镇蔡立江是镇上第一个办农家乐的,为让更多人参与,他牵头成立了农家乐协会。截至目前,共发展成员75家。2016年,该镇农家乐总体营业额达1600多万元,还通过结对帮扶帮助45个贫困户顺利脱贫。提起魏岭乡夹河村火热的民宿经济,不得不提带头人储杰。2015年大学毕业后,储杰回到家乡,通过自己的专业所长建立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用“民宿+”模式宣传家乡美景。一经推出,便吸引了众多游客。目前,民宿经济已带动夹河村10多户贫困户脱贫。“我家能脱贫致富全靠民宿,帮助我们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夹河村贫困户储茂艳依靠这一路径每年增收一万多元。
茶叶是岳西特色产业之一,而菖蒲镇菖蒲村拥有该县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该村茶叶种植面积近3000亩。但过去一直受零散、小规模因素制约,农民很难靠茶叶增收。为此,菖蒲村村主任王俊来积极联系外地茶商,主张统一发展红茶,实现户户种茶。由于品质优,产品在欧洲市场十分畅销,一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统一种植的好处,菖蒲村贫困户程贤宏深有感触。“跟着大家伙一起种,不用自己摸索,知道怎么种,还不愁卖不出去。”如今,程贤宏每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
从分散到集约,从松散到紧密,抱团发展的优势显而易见。“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茭白,99%的农户参与种植。”石关乡党委副书记胡通站在茭白基地里介绍,茭白是岳西传统作物,但以前一直没有形成种植规模。近几年,石关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破僵局。“我们为村民提供和培育新品种,并且帮他们分担风险,将200多户的茭白统一收购交给合作社,用冻库储鲜,再统一销售出去。”胡通分析,正因没了后顾之忧,村民才敢甩开膀子干。
抱团发展,逐步让扶贫产业告别单打独斗的模式,既实现了土地统一流转经营,形成规范化管理,又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益。岳西县无数个敢闯敢拼的能人带领贫困户共同闯市场、共同创家业,最终达到了抱团发展、协作共赢、精准脱贫的目的。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