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89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11月13日

【工作动态】
李国英来岳西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更加扎实落实脱贫任务 确保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11月10日至11日,省长李国英在岳西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更严格的标准、更扎实的举措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今年脱贫目标任务,确保脱真贫、真脱贫。省政府秘书长侯淅珉参加调研。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李国英重点考察了岳西县毛尖山乡王畈村悠然生态农业公司葡萄园、来榜镇关河村桑枝木耳基地,详细了解龙头企业引进、“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运行、贫困户就业增收、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等情况。他强调,各地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三权”分置、“三变”改革的引领作用,在产业扶贫上迈出更大步伐,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
解决因病致贫是大别山区贫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李国英走进困难群众家里,详细了解“351”“180”健康脱贫政策落实情况,要求进一步优化流程、完善便民服务,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方便看病、方便取药。李国英还实地检查了来榜镇来榜村钟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对当地统筹做好安居与就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调研中,李国英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岳西县和部分乡村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他指出,岳西县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力度大、措施实、效果好,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尤其要着眼于稳定脱贫,把产业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立足资源禀赋,认清自身优势,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着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找到稳定脱贫的出路。要把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无牵挂”的要求,帮助搬迁居民更好地融入迁入地,尤其要解决好群众在迁入地的就业出路,安排好基本公共服务,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有充分保障、无后顾之忧。
李国英强调,岳西县今年要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必须严格对照国家考核评估标准,全面对账盘点,收支一笔一笔核清、措施一项一项落实、问题一个一个整改,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为全省发挥示范样板作用。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只是阶段性胜利,攻坚期内仍要继续做好帮扶工作,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确保脱贫成效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安徽日报记者 胡旭)
【典型做法】
多元化扶贫,年底实现“摘穷帽”
1985年,安徽省岳西县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贫困县,顶着贫困的“帽子”32年,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坚持脱贫攻坚战役始终没有停歇。
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全省率先,2017年完成脱贫任务,2018年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总体目标,岳西县扶贫攻坚工作立机制干在实处、见成效走在前列,贫困人口从110473人减少至16664人,贫困发生率从29.7%下降至4.48%,正全力冲刺脱贫摘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岳西特色的创新脱贫攻坚之路。
特色产业“造血” 贫困户脱贫有奔头
10月,在岳西县姚畈中心村,村民李和云忙着收获他家田里的茭白,在这个山套着山,岭接着岭,平均海拔800多米的村里,李和云一家这两年来靠着种植茭白,快速脱贫有了奔头。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种水稻,常遇灾,三年两不收,吃饭都成问题。”苦难的日子不堪回首,吃不饱肚子甚至成为李和云等47户贫困户的回忆。
为摘掉“穷帽子”,岳西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县科技部门发现,原产江浙的茭白在岳西山区种植后,品质和口味更佳,销售季节又正好填补长三角菜市场的“伏缺”。
仅种植茭白一项,就可以为贫困户每年带来2万元的收入。
为加大扶贫力度,除了传统产业茭白外,今年10月份石关乡又投入建立了光伏电站,利用光伏发电扶贫,仅龙潭姚畈中心村就有15亩。按目前的发电数量,预计平均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3000元。
在村干部的组织下,现在“茭白+光伏+低保”成了李和云家主要收入来源,他对脱贫充满了希望。在龙潭姚畈中心村,靠种植茭白富裕起来的村民盖起了一栋栋楼房,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茭白楼”,这也成为龙潭姚畈中心村告别贫困的见证。
发展特色产业为扶贫工作“造血”,也托起了贫困户的致富梦。近年来,岳西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核心举措,突出资源优势,因人因户因村产业帮扶,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有力支撑。据岳西县扶贫办主任杨效东介绍,岳西县坚持特色产业化扶贫,以茶叶、蚕桑、蔬菜、林药、养殖、构树等“十大产业扶贫”为抓手,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实现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贫困户特色产业收入达到脱贫总收入的50%以上。
据统计,2016年岳西县脱贫30614人、出列5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减少至6928户1666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4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98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4199元。
兜底措施推进精准扶贫
今年,岳西县平岗村李奕栋的脸上又有了笑容,用他的话说就是:“感谢政府的健康扶贫政策,我们全家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希望。”
上个世纪末,勤劳能干的李奕栋凭借自己的努力盖起了一栋小洋楼,这在当时的村里也数一数二。然而,几年前,当妻子被查出尿毒症后,这个朴实的农民脸上露出了难色。
“住院的花费太高了,一天要1000多元,最多的时候住了28天,用了3万元。”
李奕栋说,治病让他家的生活水准一落千丈,最多的时候他欠债11万元,因此他家也被列入贫困户。
因病致贫是贫困人口致贫的第一主因,但在2016年底,李奕栋一家迎来了曙光。在全面落实省“351”“180”政策基础上,岳西县出台了“1579”再补偿和政府再救助政策,在政策下,李奕栋妻子的治疗费用可以报销90%,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我有两本账单,一本是治疗费用,一本是报销费用,报销费用的账单数字让我心里特别踏实。”李奕栋说。
杨效东告诉记者:“健康脱贫兜底政策让贫困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据悉,岳西县综合医疗保障政策实现了人群全覆盖,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由2015年的73%提升到2017年的92%。
今年,岳西县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出台了多项兜底保障政策,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工作。除了健康扶贫外,岳西县还实施了教育扶贫,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将县外就读建档立卡贫困生纳入资助对象,省示范高中面向贫困家庭专项招生10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82亿元,金鸡扶贫工程已开工建设,9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2400户户用光伏扶贫电站投入使用,易地扶贫搬迁1202户3885人,建成扶贫车间(工厂)93个……一项项惠民政策,让贫困户在脱贫的道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苦“啃”扶贫“硬骨头”
今年8月28日,岳西县天堂镇石桥村夏柳花一家搬进了位于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新房里。
宽敞的住房内,煤气灶、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村里还贴心地给他们装上了窗帘,夏柳花只要置办点生活用品就可以入住了。“没想到新房子这么舒服。” 夏柳花高兴地说。
作为村里的贫困户,夏柳花一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自家的住房破败不堪,但无力翻建。村里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胡赛娥在进村入户走访中,告诉她可以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帮助她脱贫,夏柳花一家很快签订了搬迁协议。
搬进了新家的夏柳花在楼下的“扶贫工厂”找到了剪线头的计件工作,多劳多得,这让夏柳花有了工作的劲头。胡赛娥告诉夏柳花,她家还可以享受楼下门面房的房租分红。
有了新房子、可就业、可享受分红,每户还有3KW光伏发电收益,乔迁新居的天堂镇32户搬迁户87名贫困居民迎来了他们的新生活。
脱贫路上,岳西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领路人”。截至目前,岳西县参与帮扶干部7667人,结对帮扶贫困户35503人,县以上“两代表一委员” 633人,结对帮扶贫困户2486户。
村里来了驻村扶贫队队长,进村入户了解贫困户的生活情况,但一开始也有村民们对他们的工作不是太配合。“扶贫不就是每年过年给200块钱吗? ”在个别贫困村民家里,岳西县来榜镇枫树村扶贫干部汪云峰经常会遭遇这样的闭门羹。他在为村民建档立卡的时候,经常连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对方撵了出去。“不是村民不友善,而是我的扶贫工作方法不对。”为此,汪云峰仔细思考与村民沟通的方法。
驻村扶贫工作不是简单的宣传扶贫政策,要用诚心做实事,用真心换真情。在汪云峰多方筹集130万元,修好了2.6公里村组路,并且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后,村民们开始对这个80后驻村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岳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非公工委书记张卫华介绍:“岳西县要求驻村干部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每周调度不少于1次,并制定严格的驻村扶贫工作考核办法,督促驻村干部做好扶贫工作。”如今在岳西县,7000多名驻村干部扎根基层,走进贫困户家中、心中,用实实在在的驻村成绩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驻村扶贫工作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压在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 ”温泉镇龙井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锦华说,虽然工作压力大,但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贫困户脱贫致富。
如今的岳西,已经初步实现了一幅山区桃源的美好景象,这是岳西老区脱贫的阶段成绩。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岳西县想办法谋出路,立机制干在实处,发挥特色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制定兜底保障政策,以实实在在的扶贫措施,给大别山深处的贫困户带来发展的新希望。杨效东表示:“贫困户脱贫的成效让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全省领先,目前我们正在冲刺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的目标,努力摘下‘穷帽’,成为全省第一个脱贫县。”(人民网:常国水 胡磊)
“三变”改革有效助推脱贫攻坚
“我家的五亩水田,今年作为股份流转到公司种植菊花,以后每年不仅可以从公司分红,还可以在基地做工,我夫妻两人今年在基地的务工收入可以达到16000多元。”60多岁的岳西县冶溪镇石嘴村贫困户胡时应夫妇俩,正在石嘴菊花产业脱贫示范基地忙着摘菊花、烘菊花。
近年来,冶溪镇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创新方式,大力推动农村“三变”改革。2016年,大山村推出的“期权分红”扶贫模式让该村贫困户变股东分红利;今年初,岳西县石嘴兴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生态农业菊花产业脱贫示范园,按照“公司+基地+贫困户+村集体”的运营模式,让群众和贫困户通过就业、入股、产业发展等方式建设;金盆村也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菊花种植30亩,探索一条通过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助推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今年,我们让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已取得初步成效。年初,农户以水田作为资源,入股兴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菊花种植,参与年终分红,同时让农户到基地务工获得收入。目前,120亩3个品种的菊花采摘已近尾声,烘干的菊花已全面上市,价格和销路都很看好,预计亩均产值可以达到两万元,能够确保公司的每一个股民受益。”石嘴村党支部书记胡时攀介绍说,他也是石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股东和负责人之一。
虽然时值初冬,冶溪镇石嘴、金盆等村的菊花基地,每天还有100多名工人在基地采摘菊花,不仅成为冶溪初冬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助推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群众收入。“我家6亩水田,今年流转到公司种植菊花以后,就在帮公司做好菊花田间管理,现在每天忙着烘菊花要到晚上9点多。今年一年公司分红和务工收入预计可以达到14000元左右。”石嘴村李明楼已经60多岁,每天白天忙着帮公司称秤、记账,晚上烘菊花。
基地还让白沙、罗铺、石嘴等3个村60名“三无”贫困户每年参与期权分红6万元,同时三个贫困村自筹资金作为公司股金,参与分红。“我们村自筹资金8万元入股兴岳公司发展菊花生产,同时整合县帮扶单位的帮扶资金5万元,让我村20名贫困户作为公司的股民,每年期权分红2万元。”该镇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姜超介绍说。
冶溪镇石嘴菊花脱贫示范基地的发展模式,在不改变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民的土地资源,全力整合资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功探索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路子,有力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同时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