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岳西脱贫攻坚专题首页 >媒体关注
         

        岳西着力建设载体 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作者:佚名  来源:  时间:2017-09-14 08:42:37  查看:

          中安在线讯 最近一段时间,安庆市岳西县菖蒲镇菖蒲村村民柳夕取乐得合不拢嘴。两个单身多年的儿子终于找到了对象,困扰他多年的心事总算放下了。

          以前,柳夕取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仅靠养牛和种植水稻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两个儿子也迟迟找不到对象。曙光出现在2013年,村里免费给柳夕取家提供茶苗茶种,帮他除草埋青。担心他种茶叶的头两年没有收入,村里还给他发了两年生活费,等他的茶园开始挣钱再归还。“我家现在有近8亩茶园,每个茶季亩均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县里每年还给我发2000元,说是特色产业的奖补资金。”柳夕取说话间精神气十足。

          岳西县菖蒲镇岩河村海创饰品扶贫工厂内,贫困户工人正在分拣出残次品纽扣

          作为安徽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岳西县明确了脱贫时间表,确保2017年在全省率先脱贫。在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岳西县如何拓展扶贫视野,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该县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等,丰富脱贫攻坚工作载体,村民收入由过去单纯种地向自主创业、务工、发展旅游餐饮等转变,像柳夕取一样在扶贫政策的助力下加快脱贫进程的农户越来越多。

          聚集力量同心拔“穷根”

          9月8日一大早,储转娣为家里两个孩子准备好早饭后,骑着电动车去交帮华达岩河扶贫工厂上班。两个孩子开学了,储转娣一边照顾孩子读书一边打工,变得更加繁忙。

          “从我家到工厂,骑电动车只要5分钟。做缝纫工每月能拿近3000元工资,又能照顾两个孩子,两边都不耽误。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储转娣笑着说。

          储转娣是菖蒲镇岩河村人。几年前,小女儿意外烫伤,她家为了给女儿治疗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一笔债务,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储转娣曾想过外出务工,但孩子离不开她照顾。

          岳西县扶贫办负责人杨效东向记者介绍,岳西有不少贫困劳动者,或因家庭牵挂,或因年龄大了无法外出务工,“要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就必须发挥百企帮百村的强大合力。”

          百企帮百村,百企从哪儿来?今年年初,岳西县加大投入,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县内外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建设就业扶贫驿站或就业扶贫车间,为贫困劳力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实现稳定增收。“对参与百企帮百村行动的企业,乡镇在头3年里无偿提供厂房、车间。企业每吸纳一个贫困劳力就业,就给10万元信贷支持,而且每脱贫一人,另给企业1000元的奖励。”杨效东说。

        政策是引领,是“风向标”。充分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放大作用,建设扶贫工厂工作事半功倍。截至今年8月底,岳西县规模以上企业到村建成扶贫工厂81个,在建44个,目前已吸纳1261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预计年底扶贫工厂覆盖到所有行政村,可建成40个扶贫驿站。

          记者在交帮华达岩河扶贫工厂内看到,49名工人们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忙碌着,其中有26名是贫困人口。缝纫机嗒嗒作响,棉线连接的似乎不止是布料钮扣,还有贫困户明天的幸福生活。

          扭住关键土地求金

          该县贫困群众在奔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有的远离土地进入工厂,有的却与土地越走越近。

          来到岳西县五河镇叶河村的构树基地,只见绿油油的构树铺满田间,几个村民戴着草帽,手脚麻利进行田间管理,仿佛在进行一场劳动竞赛。看着肥沃的土地和长势喜人的构树,他们脸上乐开了花。

          叶河村是贫困村,地处山区。以前,缺乏产业带动是制约当地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助农增收?2011年,叶河村引入安徽中科安岳林业公司落户,利用该公司种植杂交构树的技术优势,牵头成立构树专业合作社,形成“构树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新机制。

          “杂交构树具有易繁殖、适应性强、种植成本低等特点,蛋白质高,适合做动物饲料。而且当年种植即可砍伐,一年可收割多次,适合山区种植。”叶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黄从中说,找到适合的产业,就等于找到脱贫的关键。合作社建成后,133户贫困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整地、栽插、抚育与收割。中科安岳公司再以市场价收购贫困户产出的构树产品,零风险、高回报,让农户吃上定心丸。

          “我对现在的日子很知足的。”叶河村构树基地内,村民储昭杏手上的活计不停,笑着对记者说,“我家用3亩多地入股,每亩年收入近600元,而且我在这里务工,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固定工资,去年就脱贫了。”

          推进产业扶贫,就等于提升了“造血”功能。据杨效东介绍,岳西县突出资源优势,以茶叶、蚕桑、蔬菜、林药、养殖、构树、旅游、劳务、电商、光伏“十大产业扶贫”为抓手,坚持特色产业化扶贫,实现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每个贫困户有两个以上“长短结合”的稳定增收项目,每个贫困村有两个以上特色产业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收入达到脱贫总收入的50%以上。

          候鸟进村发展“美丽”经济

          据了解,岳西作为纯山区县,耕地面积18万亩,人均只有0.5亩,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该县发挥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推进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石关乡小垅休闲乡村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初秋的石关乡,气温在25度左右。伴着这宜人的气候,来到该乡的小垅休闲乡村,绿油油的茭白铺满田间,平坦整洁的乡村大道边,红瓦白墙的“茭白楼”错落有致,宁静美丽的乡村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小垅素来被称为候鸟式乡村。原因在于每年夏季这里都会摇身一变,成为城里人的休闲别墅。“我和老伴7月份过来的,住了两个月了。相比闷热的合肥,这里的夏天有凉爽的微风和清新的空气,喝稀饭也不淌汗。而且入口的是甘甜山泉和无公害高山蔬菜,让人放心。退休后,在这儿我才算是真正享受到惬意。”住在小垅农家乐的游客陈女士说。

          受石关乡得天独厚的宜人气候和田园风光吸引,每年夏天来小垅养老避暑的住户络绎不绝,“冬去夏来,候鸟飞进大山里”,候鸟式乡村休闲旅游名声鹊起。

          小垅中心村村民李叶森家有两个孩子,都考起了大学。昂贵的学费是他家致贫的主要原因。“村里开始发展休闲旅游之后,帮助我把家里进行了改造,我家的房子变成了休闲‘小别墅’。今年夏天有几个合肥、安庆的游客来我家住,每人每天吃住费用在60元到130元之间,我家2个月的收入就达到了2万元。”

          通过发展集吃、住、玩、乐于一体,设施齐全,干净卫生,环境清新的农家乐,吸引合肥、武汉等地游客前来避暑休闲,去年,该村全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每户农家乐平均纯收入5万元以上,部分农家乐年收入达10多万元。

          “若要脱贫不愁,就搞乡村旅游”已成了岳西县贫困户的法宝之一。目前,全县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8个,其中省级示范点3个;休闲旅游园区38个,其中休闲农业观光园12个,现代农业科技园3个;全县农业景观种植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5.1万人,年接待游客260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4.5亿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岳西脱贫攻坚综述之一:头等大事,赶考精准脱贫
          安徽岳西:特色产业扛"大梁" 按下脱贫"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