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岳西脱贫攻坚专题首页 >他山之石
         

        湖南:文化扶贫让留守儿童妈妈回家

        作者:佚名  来源:  时间:2018-04-02 16:59:23  查看:
        37岁的“二孩妈妈”龙顺金最近感到很欣慰,她两岁的小女儿终于愿意跟她亲近了。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小女儿甚至不认识她这个妈妈。
          
          龙顺金家住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排五村,是湖南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为了生计,龙顺金不得不在小女儿刚满8个月时,就到州府吉首做月嫂。
          
          “老二太小,我带的又少,每次回来想抱她,她都要躲开。”龙顺金哽咽了,“我每天抱着别人的孩子就想起自己的女儿,可我有什么办法?”
          
          去年7月,龙顺金回家听说镇文化站在推行“让妈妈回家”苗绣文化扶贫项目,当地妇女报名就能免费在镇上接受苗绣传承人和技师的专业指导,合格后项目将为绣娘提供织布、刺绣等手工产品订单。
          
          接受培训后与文化站合作的公司签约当月,龙顺金拿到1200元工资。
          
          “如果订单多,工资也会增加。愿意的话还能把孩子带到基地来,中午还管饭。”龙顺金笑着说,虽然赚的可能没有在外打工多,但没什么比一家人能团聚更幸福。
          
          “让妈妈回家”文化扶贫项目发起人、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告诉记者,花垣是“百里苗乡”,花垣苗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苗族姑娘擅长刺绣。然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苗绣这一传统技艺在当地逐渐没落。
          
          2012年,麻正兵推荐镇上一位绣娘参加苗绣比赛,作品获奖后当场拍出18000元。他意识到,市场孕育着将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扶贫相结合的机会。他组织镇上妇女成立苗绣合作社,尝试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方式手工生产苗绣。
          
          麻正兵的做法得到上级部门肯定。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企业、职业学院、传承人纷纷找到镇文化站,要求合作。经过培训的绣娘所制作的苗绣制品,可以卖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每个绣娘月收入可达两、三千元甚至更多。
          
          “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帮助留守儿童妈妈回家,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有利于非遗传承和文化保护。”麻正兵说。
          
          如今,花垣“让妈妈回家”项目已成为文化扶贫的标杆之一,在湖南多个地方得到发展。
          
          湘西州在4个苗族聚居县设立20多个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培训绣娘600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吉首市有1/5的返乡“妈妈”和留守妇女从事苗绣事业;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4000多名织娘在当地“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带领下,通过侗锦脱贫。
          
          据湖南省民政厅统计,目前全省约有70万留守儿童。“今年,文化厅将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支持,使‘让妈妈回家’计划惠及更多人,让更多家庭可以团圆。”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安徽金寨:土地制度改革助力脱贫
          陕西:让“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