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32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6年8月5日

【工作动态】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会议召开
8月2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周东明,县长江春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县领导徐昭、王彰平、程谦、余巧萍、方绍武、王志节、吴梅生、鲁虹、王德红、方志国、黄长水、储卫星,县政府党组成员桂爱生,县脱贫攻坚指挥部部分成员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
县委副书记徐昭主持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了省委与贫困县党政正职谈心谈话会、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汇报了近期工作,县发改委汇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分别就各部门工作进行了汇报。
周东明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政治担当,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真正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来推进。要坚持问题导向法,扶贫办要认真梳理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真抓实干补齐短板,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强化扶贫职责和工作调度,做到目标再聚焦,措施再精准,方法再创新,真正把脱贫攻坚各项任务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同时要注重督查考核,用好考核“指挥棒”,严格兑现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要坚定信心,克难攻坚。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决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江春生指出,要守职尽责,勇于担当。抽调到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要按规定坚守岗位,不准擅自脱岗;要尽快配齐非贫困村扶贫工作队力量,实现贫困户包保、帮扶全覆盖。要摸清贫困户中的D级危房户数、大病户数、发展特色产业户数,让各项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要认真研读脱贫摘帽的验收标准,对照扶贫工作“考试大纲”进行“模拟考试”,确保交出满意的扶贫“答卷”。
【做法展示】
“筑巢”扶贫群众实现脱贫梦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这次把我家安排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斯桥村凤形组群众王业喜激动地说。今年以来,岳西县温泉镇斯桥村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截止发稿前,该项目已进入财政评审阶段,预计在下个月进入招投标程序,年底可完工。
斯桥村有3228人,人口集中,只有部分群众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了从源头解决问题,斯桥村“两委”统筹考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帮助解决群众居住难问题。斯桥村凤形组群众王业喜,家中有2个孩子读书,多年来,债台高筑、经济困难。村里了解情况后,把他家纳入到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由于他家发展项目不多,村”两委”打算依托光伏、产业等项目,帮助他家实现脱贫致富。
斯桥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选址在羊凸组,涉及10户22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全面消除了6户D类危房。“利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居住环境恶劣的贫困户搬出去,同时利用新搬迁地点的自然优势,帮助老百姓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斯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文栋告诉记者。
强村富民的堡垒
——记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党支部
“以前我家住在半山腰上,出门就爬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村组路四通八达,吃、穿、住、行样样都好。”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70多岁的村民储正明说,他对这样的田园生活很满意。
“十年前,村里办公桌椅都参差不齐,一到开会就到处借凳子。村里连电费都交不起。”村党支部书记胡志东对过去的贫困现状记忆犹新。
2004年,原上舍村和下舍村合并成板舍村,全村有19个村民组,643户,2567人,劳动力1240人。并村后除留下30万元债务外,一无所有。
如何改变落后面貌?村党支部一班人走出去学习,从失败中汲取教训。2005年底,板舍村大胆改革,实施林地流转获得40万元的林地租金,成功赚得村集体的第一桶金,一下子偿还了30万元的村级债务,之后又通过流转土地发展1000多亩桑园和有机茶园,村级集体经济逐年增加。
2013年9月,村党支部又摸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以山林土地作为经营性股份入股并参与经营管理,当年村集体获得分红收入2.5万元,2014年收入7万多元。2015年村集体经营总收入达40多万元,从前的债务村变成了富裕村。
村党支部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发展茶、桑、果、菜产业。为尽快统一思想,胡志东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多次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鼓励村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特色经济。到2014年,全村老百姓的土地全部实现流转,初步形成山顶茶桑,山腰果蔬,山下香榧的农业产业格局,共发展茶园1000亩、桑园500亩、高山蔬菜600亩、水蜜桃1000亩、香榧育苗基地200亩,建立时令蔬菜示范园300亩,年产蔬菜130万斤,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100元。截至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
村民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提高了。近三年来,村党支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新修村级水泥路6公里,让所有农户都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投资2.8万元在道路沿线和居民集中生活区添置88个垃圾桶,实现村容长效保洁;投资100万元,对村里主干道路实行5米宽硬化,联户路3.5米宽硬化,硬化广场1000平方米;投资3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筹资18万元,栽插黄杨、紫薇、桂花树3000株,对村庄进行绿化;投资42万元,建成农民休闲健身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如今,板舍村是远近文明的样板村,被评为国家旅游重点村、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安庆市生态示范村、安庆市扶贫开发先进村。(徐进群)
巍岭小小中药材开辟脱贫致富路
日前,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巍岭乡巍岭村仙包组,刚到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药草香,连片的药材种植基地也随即映入眼帘。原来这就是巍岭乡仙包中药材合作社的药材种植基地,基地内,白芨、七叶一枝花、苍术、黄金、玉竹等药材长势喜人。
“仙包中药材合作社是我村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富民增收而成立的,村集体入股15万元,有20户农户分别入股1至2万元,其中有1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巍岭村委会主任、仙包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王长焰介绍说。
2015年,巍岭乡出台《关于实施巍岭乡“415”示范扶贫项目的通知》,要求在2015至2018年的4年中,每年每个村至少有1名村干领办一个5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片,并确保帮助5户以上贫困户脱贫。该文件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纳入其中。乡政府对“415”示范扶贫项目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并进行专项验收评比,对优质示范扶贫项目的领办人和村干给予表彰奖励。
“巍岭乡盛产野生中药材,当地群众一直以来就有挖药材和培植药材的习俗,不过一直处于野生采挖散种状态。在乡出台《关于实施巍岭乡“415”示范扶贫项目的通知》后,巍岭村迅速成立了仙包中药材合作社,吸引20户农户入股,其中1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土地60亩,种植了白芨等一些名贵中药材。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巍岭村群众已种植中药材300亩。”巍岭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王亚琴说。
巍岭村狮形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传亮,是仙包中药材合作社的股东之一。“我家4口人,夫妻俩带个读初中的孩子,老婆带孩子读书还要照顾智障的母亲,家里全靠我一个人劳动。村里成立中药材合作社后,我借钱入了1万元股份。去年,我在合作社药材基地务工收入1.3万元,股份收入每年有4000元。另外我自己单独种植了3.7亩中药材,每年收入有1万元左右,乡政府去年还给我产业奖补1850元。”王传亮说。
“仙包中药材合作社60亩药材种植基地中大部分是名贵药材,每亩每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农户每1万元股份收益在4000元以上。在药材基地务工的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收入总计12万元,有力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巍岭乡专职扶贫副书记周亮介绍。
巍岭杨河农民当上公司股东
“王凤英,股金6000元,股权1%……”
日前,岳西县交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向巍岭乡杨河村贫困户发放股权证,已有25户贫困户当上了该公司股东。
交通助推脱贫,山鸡飞来富民。“交通运输局非常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全力支持帮扶包保工作。多方调研,积极探索,结合村自有资源优势,引进丰缘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成立岳西县交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七彩山鸡养殖。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丰缘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出资42万元,杨河村出资1.2万,交通运输局出资16.8万(其中贫困户股金15万,村股金1.8万),累计向25户贫困户每户配发6000元合计15万元股权,收益期到2020年12月31日。”县交通运输局选派干部、杨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和平说。
“今年计划养3批10000只七彩山鸡,销售额达100万,利润在40万左右,实现每股保守收益在2000元左右。按照5年的股权期,仅此一项,每户增收达10000元,确保百姓能脱贫、可持续。”杨河村委会副主任储海船介绍说。
“一方面全力做好养殖工作,确保养殖规模,一方面还多渠道联系七彩山鸡及附属产品的销售工作,利用行业优势,已经与高速服务区超市、好又多超市、博士妈妈等达成线下线上的销售协议,实现多渠道销售,确保收益成效,确保群众增收。”巍岭乡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周亮说。
温泉“六化同步”全力打造脱贫攻坚“升级版”
今年以来,温泉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工程、第一中心、第一目标”,严格按照“五个精准”、“六个一批”的要求,在行动和措施上早谋划、出实招、显成效,切实做到指挥有序化、对象精准化、帮扶常态化、产业基地化、措施多元化、评价公开化“六化同步”,全力打造脱贫攻坚“升级版”,努力争创脱贫攻坚示范乡镇。
强化“龙头”带动,推进指挥有序化。温泉镇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信息宣传、光伏扶贫、综合协调、产业发展、小额信贷、社会帮扶、档案管理7个工作组,并明确了各工作组的组成人员和职责任务,工作人员增加到17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7人。指挥部办公室实行挂图作战,组织机构图、四项清单、总体作战图,年度计划、总体规划、重点任务(D类危房、易地扶贫搬迁、光伏工作、小额信贷)挂图上墙。每个村明确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强的村干为扶贫专干,每年根据考核,另行补助1200元工资。全镇划分为61个网格,每个网格安排镇干、村干、村民组长、党员代表等组成脱贫工作小分队。
强化“家底”清晰,确保对象精准化。严格按照一户一档,一户一册,清查人员与清查对象屋前合影,贫困户家庭收入有清单、有凭证的工作要求。今年1月份,共抽调153名干部对2013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状况、家庭收入、脱贫措施进行全面清查梳理。坚持谁清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一表一填、一表一核、一表一录、一表一责”。对贫困户中的D类危房户、有就业需求、需教育资助的特困户、个人负担诊疗费用较多的因病致贫户、有产业发展意愿等10类贫困户,作为挂图作战的重点对象。通过“三清”,基本确定全镇贫困户2736户9201人,排出“路线图”和“时间表”,计划2016年预脱贫903户3246人,2017年预脱贫501户709人。
强化“源泉”滴灌,促进帮扶常态化。坚持脱贫不脱钩,单位结对贫困村和干部结对贫困户“两个全覆盖”。安庆华茂集团结对帮扶斯桥村、莲花村两个贫困村;县档案局、汤池中学结对莲花村;县经信委结对西营村;县供销社、县邮政局、温泉开发区结对斯桥村。对镇内非贫困村,安排镇直单位进行结对,确保实现村级结对全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共527名干部结对所有贫困户,实现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其中安庆华茂集团结对100户贫困户,7个县直单位结对244户贫困户,153名镇干和村干结对692户贫困户。县经信委主任王刚生同志对结对帮扶的贫困户送有机黑猪3头,送茶苗4000株,受到贫困户的欢迎。
强化“酵母”效应,带动产业基地化。通过发展特色农林基地,用活“产业+”模式,夯实产业基础。全镇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到3万亩,其中茶园8700亩、桑园6500亩、板栗1.1万亩、高山蔬菜2000亩,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今年以来,全镇共有762户贫困户新发展蓝莓150亩、茶园430亩、桑园102亩、蔬菜425亩、中药材290亩,养猪604头,养羊1147只,实现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家家有产业。后山村260亩三桠药材基地带动8户贫困户;解放村300亩百合基地带动汪榜组等3个组贫困户;龙井村1050亩蓝莓基地流转了178户贫困户土地341亩,土地流转费每亩897元,与自己兴种相比每亩增收600多元,并安排72人就业,收入36万元,户均增收3170元。
强化“筋骨”韧劲,力求措施多元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2户314人,全面消除全镇71户D类危房,目前招投标等一系列程序正在有序推进,努力确保贫困户早日搬进新房;全镇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共97公里,力争今年完成80.5公里;加大救助力度,建立“大爱温泉”基金,年筹集资金20万元以上,对因病贫困户实施二次救助;对特困户实施“一条龙”帮扶机制,实现救助全覆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镇财政投入超过350万元,其中安排150万元,支持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广场等公益事业建设,并优先安排贫困村;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补资金5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村级集体光伏电站全覆盖,注册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力争今年2个村超过20万元;坚持公开透明,严格按照资金发放标准和程序,确保资金真正用于脱贫攻坚工作。
强化“亮剑”鞭策,实行评价公开化。坚持精准扶贫调度、督查机制,对贫困村和重点工作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调度,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实行明察暗访。加大扶贫工作考核权重,将全镇12个村划分为四种类型,重点贫困村占45分,一般村按照实际情况分别各占40分、25分、20分;对村干主要考核脱贫攻坚成效,对镇干重点考核分管工作和结对帮扶成效;对脱贫攻坚成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脱贫攻坚成效显着的镇直单位、有关部门和相关村进行表彰和奖励,对积极主动脱贫的贫困户和关心支持脱贫的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奖励或表彰;对包保贫困户如期脱贫的奖励村干200元,预脱贫户不脱贫的将惩罚村干1000元。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脱贫攻坚,瞄准了再打
安徽岳西实行扶贫“三清”工作法
在“三清”识别镜下,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岳西县贫困户得到精准识别,主簿镇余畈村的贫困户储召根因此成为光伏扶贫对象。“自从安装了光伏电站,每天发出的电都及时送上了电网,我也能按月领工资了。”如今,光伏电站每年能为他家带来3000元的收入。
岳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组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开展以清家庭状况、清家庭收入、清脱贫措施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作法,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1年以来,该县减少贫困人口17.5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43.7个百分点。去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7元,是2010年的2.4倍。
精准靶向,针对性出招
冶溪镇大山村是岳西县65个贫困村之一。该村船形组村民张建成患心脏病,妻子有类风湿疾病,全家基本无劳动能力,也没有什么专业技术。他家门前的脱贫信息牌在产业发展一栏写着:养殖有机黑猪4头、土鸡20只,发展光伏发电,和村集体共同发展肉驴养殖。
“这些措施都是镇村干部为我家定制的,他们多次来我家,房前屋后看个不停,问得可仔细了。”张建成指着牌子介绍说。现在,镇村包点干部及县直单位结对帮扶人员隔三差五地上门,询问他家近期状况,了解脱贫措施落实情况,帮助谋划下一步发展。
为摸清贫困户底数,该县组织开展“百家单位进乡村、万名干部访农户”活动,对全县182个行政村、4个社居委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进行“三清”,帮助贫困户梳理制定具体脱贫措施。
清家庭状况,准确掌握贫困户的家庭人口构成、身体素质状况及交通、安全饮水、居住等生产生活条件状况,弄清贫困源;清家庭收入,准确掌握贫困户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确保贫困户收入准确真实,盘清明细账;清脱贫措施,全面掌握贫困户在基础设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能力提升、政策惠及和“五个一批”扶贫行动计划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并以需求为导向,帮助贫困户梳理制定具体脱贫措施。
对此,县委书记周东明表示:“只有盘清明细账,明晰贫困源,瞄准了再打,脱贫攻坚战才能精准靶向,脱贫措施才能更有效。”
精准施策,打好组合拳
响肠镇新浒村山水间种养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棚内,绿意盎然,绿油油的四季豆挂满了枝头。胡发文正拿着篮子,与合作社成员一道采摘四季豆。他说:“当前,正是蔬菜上市季节,我上午在基地里帮摘菜,下午到合作社里的生态鱼塘喂鱼,一个月下来能挣3000块钱呢!”
因户因人施策。胡发文是岳西县响肠镇新浒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他家情况,镇村引导其将自家承包的2.4亩土地流转入股到村里的山水间合作社,并在合作社务工,还鼓励其承包发展了6亩蔬菜。2015年,胡发文家土地流转收入1200元,务工收入2.8万元,承包的6亩蔬菜收入1.2万元,加上卖茶叶收入3000元,除去生产经营性支出1800元,家庭人均收入1.06万元,成为岳西县首批脱贫的光荣户。
强基础兴产业。在“三清”基础上,岳西县结合县情实际,精准“输血”强基础,实施道路通达、农田水利和安全饮水、农村电力和通信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发展茶叶、蚕桑、蔬菜、劳务等十个扶贫产业。根据每村每户实际,因村选产业、因户定项目,确保每村有一个以上致富主导产业,每户实施一个以上致富产业项目。
贫困户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规避了分散经营风险。响肠镇新浒村地处深山,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8户856人,是典型的贫困村。2012年11月,该村在外创业有成的致富能手王世遐联合几位党员成立了山水间种养专业合作社,按“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采用“五统一”的方式,发展特色果蔬、水产养殖。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土地经营权变股权。这样既解决了合作社的土地、劳动力的来源问题,又规避了贫困户单户经营的风险;既提高了合作社规模经营效益,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实现了“多赢”。
组合拳打出精准扶贫好效果。像胡发文一样,2015年,岳西县8964户近3.5万人成功实现脱贫。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