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31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6年7月29日

【做法展示】
莲云三项措施推进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岳西县莲云乡因户制宜,紧紧围绕“两年脱贫、五年奔小康”的目标,完善建章立制、项目实施、增收渠道等三项措施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
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该乡成立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门人员进行统一办公,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各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门实施“大学生回归工程”项目加强村级扶贫队伍力量。突出抓好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莲云乡脱贫攻坚村级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制度。
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落实。在确定扶贫项目时,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6个村20km组组通工程,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修建了平岗、莲塘2个村的村级活动中心,解决了村里无处办公、无地开会等问题。稳步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建设项目,全乡82户住房难问题将得到解决,受益人口达248人。大力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完成全乡260户光伏发电并网验收;初步完成腾云、珠屋等5村村级光伏选址工作;莲塘村120KW光伏发电项目稳定并网发电,解决了莲塘村无集体收入的历史。
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根据气候、土壤等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初步建成了莲塘村300亩猕猴桃基地一个,共实施茶园改造1561亩,新建茶园89亩,新建桑园16亩,蔬菜种植180亩,养猪143头,养羊80只,养殖土鸡1800只。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让富余劳动力前往县经济开发区、县城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探索园区就业优惠政策,对园区内企业雇佣本乡贫困户农民进行登记和补贴,通过企业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
小小帮扶手册凸显精准扶贫
为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石关乡整合省市县各级帮扶单位及乡直单位全体干部职工251人对2016年591户未脱贫户实行结对帮扶全覆盖,并结合石关实际,为每位帮扶干部印制帮扶手册,做到人手一册,凸显精准帮扶,被乡村干部称为“小红本”。
在帮扶手册的首页,明确了帮扶人的职责,做到“三个讲清”即讲清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讲清贫困户的标准、讲清脱贫不脱政策;做到“三帮”即帮理清思路、帮提供和收集信息、帮解决困难;以及帮扶工作中要求等。同时将贫困户档案包所装资料一一罗列,方便帮扶干部帮助其整理完善相关资料。
帮扶手册目录按照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四类编制,其中识别类将全乡8个村从建档立卡以来人口出生、死亡、婚入、婚迁等情况信息变化情况绘制成表,一目了然,实现建档数字、三清数字和系统数字无缝对接,系统在册贫困户、五保户、政策兜底户和直脱户各类对象信息齐全,真正做到帮扶对象精准;管理类收集了乡指挥部名单及各工作组成员名单、脱贫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网格化管理名单及调度、督查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到分工和责任明确;帮扶类重点针对2016年攻坚的591户未脱贫户,按照贫困户的发展实际,全面考虑贫困户的家庭现状、致贫原因、成员构成、土地资源等各方面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具有石关特色的优势产业,整合光伏扶贫、茶叶、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等社会帮扶和低保救助,打好组合拳,做到能扶尽扶、应保尽保,同时收集产业奖补、小额信贷、光伏扶贫、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等各类具体帮扶政策,让帮扶干部在做宣传发动工作时有记不清的政策可以随时翻阅,更好的帮助贫困户梳理制定具体脱贫措施;脱贫类收集了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程序以及脱贫不脱政策等相关规定,做到脱贫有序。
在帮扶工作中,小小帮扶手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既拉近了帮扶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方便了帮扶干部开展工作,更体现了脱贫攻坚中在细节之处凸显精准,为石关乡2016年实现户脱贫、村出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取真经 找问题 激活力
来榜镇再次开展脱贫攻坚“互学互查互比”工作
互学经验,取真经。今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来榜镇于7月21日-22日面向12个村开展第二次“互学互查互比”工作,全镇分为三个互查小组,镇主管、专抓和分管领导带队,扶贫办3名工作人员和12个村扶贫专干参加,检查采取交叉互查方式。互查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进村查看村级“四个精准”档案规范情况。第二部分是入户调查。每村抽查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查看档案包资料、扶贫手册填写情况,家庭收入及产业发展情况,贫困户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情况。各村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将促进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互查差距,找问题。镇村联合进行“交叉督查”,同时实行跟踪督查与现场督办相结合,强化监督检查的实效性。互查过程采用面对面、点对点的方式,做到指出问题不怕痛,揪出差距不护短,整改问题不推诿,较好地实现了互查活动横到边、纵到底。在本次互查活动中,每天6村互查,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反映客观情况。
互比成效,激活力。坚持“一督查一通报”制度,即“互学互查互比”活动结束后,及时将督查结果以《问题交办单》的形式予以集中交办,对发现的问题,限期5天整改到位;如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全体村干将抽调到镇集体办公,不得请假,不完成不撤退,达到预期目的为止。同时,本次督查结果镇将予以通报,其成绩计入年终脱贫工作考核总分。严格实行限期整改制、定期汇报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各村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完善;通过互比成效,激发各村工作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配好帮扶“药方” 助包保对症下“药”
“一问家庭情况,谈致贫原因和脱贫措施;二问资金需求,谈小额信贷;三问子女教育,谈教育资助;四问健康状况,谈健康扶贫;五问住房,谈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六问产业发展,谈产业奖补政策;七问五保低保情况,谈社会保障政策;八问贫困户的进出情况,谈清认定及退出程序;九问技能需求,谈技能培训;十问脱贫意愿,谈脱贫不脱政策。”
一问一谈将干部包保与扶贫政策宣传巧妙的衔接,丰富了走访内涵,明确了工作职责,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上述“十问十谈”就是巍岭乡帮扶工作任务清单的内容之一,是针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时代需求,是创新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以前干部包保走访的方式单一,有的干部不清楚扶贫政策,也不知与百姓聊什么,会引起干部和百姓的厌烦情绪,现在有了帮扶工作任务清单,将改变传统送慰问金的走访方式,干部走访就能有的放矢。”巍岭乡组织委员王亚琴说。
“帮扶工作任务清单,是帮扶干部的‘药方’,包保干部从中熟悉了政策,明确了包保职责,细化了工作内容,也是百姓的‘药方’,百姓也能从中对症寻找治贫‘药方’,实现了干部包保与政策宣传的无缝对接,补齐了前期工作的短板,干部舒心,百姓满意。”巍岭乡党委书记金鑫说。
毛尖山乡特色农业助推脱贫攻坚
7月23日,岳西县首家采摘式葡萄园——悠然生态葡萄园正式开园。当日,数百名游客集聚在毛尖山乡王畈村,走进田间地头,品味亲手采摘的葡萄,别有一番风味。
葡萄园周边的农家乐也火得不得了。“在村两委的引导下,今年我才开的农家乐,做些农村的土菜,今天4个包厢全部订满。”王畈村老刘在厨房里忙得满头大汗,他家的小院子里停满了游客的私家车。
据了解,开园当日,王畈村村民自办的农家乐总计接待游客近200人。“光发展葡萄还不行,我们引导村民自办农家乐,一方面缓解接待游客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能让群众增收。”王畈村村书记王得立说。
据悉,悠然生态葡萄园项目为毛尖山乡2015年招商引资项目。“毛尖山乡王畈村在建设省级美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产业支撑,引进江苏客商建立悠然生态农业园,发展生态葡萄园,既美化了乡村环境,又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为助推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毛尖山乡乡长殷仲高说。
“下一步,我们还将投入建设特色木屋别墅、农家乐、休闲水榭、垂钓平台、观光步道等,努力将这里变成一个集种植、养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让游客不虚此行。”悠然葡萄园负责人王玉介绍说。
【媒体聚焦】
安徽日报:河图镇拓宽路径加速崛起
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区位优越是岳西县河图镇靓丽的名片,更是推动河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该镇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文化活镇,民生和镇,法德治镇”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为抓手,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让河图这块土地熠熠生辉。
美丽乡村生活美
“我多年的梦想就是从山沟里迁到交通便捷的地方居住,如今圆了这个梦。”提及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明堂村村民余银炉老人骄傲地说。
美丽乡村的春风吹到这里,幸福的生活就在眼前。2015年3月,明堂村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听说政府对中心村庄进行整治,乡亲们喜上眉梢。两年时间乱搭乱建清理了,臭水沟铺上了雨管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
2015年明堂村新盖小楼71户,新建了标准化公厕、农民文化乐园、绿化池,栽种了多种绿化苗木,安装了路灯,配套了垃圾桶,保洁人员把村庄打扫得干干净净,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福祉。
道路升级暖民心
国庆长假期间,不少在外经商的务工人员来到明堂山、天峡景区放松身心,公路上车来人往,这条县乡公路南至河图中心校,北到凉亭村曹河组,是连接红28军会议旧址的连接线,全长8.7公里,是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这条县乡道涉及5个村,受益人口8000人。2014年我镇多渠道争取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筹措资金500万元进行道路硬化。”河图镇党委书记凤良向说。该镇还硬化318国道连接明堂村5.2公里县乡道,硬化了河图、明堂、金杨、皖源四个村25个居民组的村组公路,累计硬化镇、村组公路共45公里,投入资金近1200万元。
旅游经济添活力
河图镇是生态旅游大镇,明堂山风景区和天峡风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区。近年来,景区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明堂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元,新建贵宾楼,增加床位300个;天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2000万元,新建水上餐厅、滑道,延长漂流河道,同时开发旅游市场,吸引武汉、合肥、南京等城市游客进入景区,预计今年景区收入突破3000万元,同比增长25%。
景区的发展带动了群众发展农家乐。“明堂人家”老板王梅红说,她家今年农家乐收入可突破40万元。近年来,镇村引导景区周边及318国道沿线的农户大力发展农家乐。据统计,全镇现有农家乐85户,年收入10万以上的有60多户,农家乐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民生工程。
精准扶贫富村民
“我家今年养了2头猪、10只羊,在茭白基地干活收入近两万元,明年再加把力,生活一定更好。”金杨村村民朱礼兵说。据了解,金杨村山场面积大,群众居住分散,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今年初春,引进岳西原生态果菜专业合作社种植高山茭白。村两委协助合作社流转水田400多亩种茭白,土地流转费每亩年租金450万元,租期三年,群众得了流转费,又到合作社劳务务工,仅这一项每户年收入就有2万多元。该村贫困户134户397人,预计今年有72户175人脱贫。
作为民生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河图镇认真贯彻落实“六个精准”扶贫方针。精准施策,从“一村一策”到“一家一方”。在扶贫方式上,一是对有发展产业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和资金扶持。通过大户带动,以奖代补,入股分红,实物补助等形式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二是对缺乏技术和就业技能的一般贫困户,开展“雨露计划”,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施智力扶贫;三是对无资源、无劳动力、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低保贫困户,实施光伏扶贫;四是对“五保户”和无劳动能力的低保户,逐年加大五保救助标准,实施政策兜底脱贫。
“目前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013户3338人,今年有414户1238人实现脱贫,到2017年能实现脱贫摘帽,全力以赴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冲刺。”河图镇镇长王攀说。
【风采展示】
程立高:会员的依赖,贫困户的依靠
程立高是冶溪镇司空山村中心组一名普通的党员,2013年创办岳西县立高谷物种子合作社,入社会员达到285户。今年以来,在脱贫攻坚政策指引下,探索出一条“党员+合作社+贫困户”脱贫工作模式,引导和推动了司空山等6个村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周边87户贫困户走上产业致富路,被称为冶溪镇贫困户产业脱贫工作引路人。他发挥了一名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起到了“贫困户+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搭建“平台”,培育产业
程立高依托岳西县立高谷物种子合作社,培育四季豆、黄豆等主导产业,按照“合作社+会员+贫困户”运作模式,2016年在全镇6个村40多个村民组,种植“红花白夹”四季豆、“绿宝实”菜黄豆面积达到800余亩,产值达300余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已脱贫81户)发展产业扶贫,户均增收5000余元。其中司空山村程冲组低保贫困户刘金保、罗铺村黄岭组低保贫困户程宗明发展四季豆产业,户均增收达万元以上。2016年引进“绿宝实”菜黄豆亩产为普通黄豆的2倍以上,免费提供种苗400余斤,其中司空山村枫亭组贫困户刘召刚种植20亩,亩均收入达到2000多元。
“一条龙”服务,累积信赖
为解决会员启动资金不足的难题,程立高每年年初免费向贫困户提供优质种子和化肥,等蔬菜成熟后再按市场价收购,只按进价扣除种子、化肥款;为破解群众销售难,他对各种农副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运销,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行情、收集信息,有时甚至亏本为老百姓运销蔬菜,尽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规避风险;为化解群众技术知识不足,凭借自己多年从事种植业的经验,并请县农委的查岳文、农技站的胡知佐等帮忙,时常免费到农户家指导生产,把经验和知识手把手教给农户,帮助群众解决资金、技术、市场难题,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
程立高的这种经营模式,老百姓既不担心菜卖不掉,又不愁没有资金发展生产,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他不仅仅只收购四季豆,还收购农户种植的其他各类蔬菜,进行分类包装销到武汉、南京等各大菜市场。
兜底销售,渐成依靠
几年来,程立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行情、收集信息,有时还要兜底销售农户手中的蔬菜。“去年收购秋季四季豆的时候,由于菜市行情不好,光车费我个人就亏了5000多元。即使我个人亏了钱,但只要菜农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就行,如果老百姓这一季四季豆赚不到钱,挫伤了种菜的积极性,就会影响明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蔬菜产业的发展。”程立高说。他有时不但亏本运销蔬菜,合作社里的很多种子都是批发价给农户,尽量让群众受益,据统计,全镇每年通过立高合作社的运行,群众可直接增收300余万元。
程立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开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免费到处张贴广告、发放传单,帮着群众推销西瓜、甘蔗等农产品,至今也有20余年,一直没有间断过帮老百姓销售农副产品,到现在还是开着一辆破旧的“双排座”。“只要老百姓赚到了钱,我自己赚多赚少无所谓,只要把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东西卖了个好价,我为他们牵个线、搭个桥,即使再苦再累也乐意。”程立高笑着说。
程立高做为农村工作的一名普通党员,十几年如一日,诚实守信,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的成绩和效果,得到了群众的充分信赖和认可,逐渐成为“会员的依赖+贫困户的依靠”。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