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43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6年11月11日

【典型做法】
头陀实施生态环保工程走出脱贫新路
近年来,岳西县头陀镇立足自身实际,狠抓生态环保工程,保护青山绿水,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扶贫减贫与保护环境双赢的脱贫新路。
该镇围绕“生态立镇、基础先行,产业发展,富民强村”理念,逐村建设森林环保村庄,营造宜居环境,为富民强村打下坚实基础。
境内虎形村自然风光优美,已纳入彩虹瀑布5A景区开发,正在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村;西美村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西美公主”娴静优雅,矗立于村口,成为西美一道亮丽风景线;石盆村中心村庄6米宽的水泥路旁实施了路灯亮化工程;头陀村也抓住政府所在的区位优势,申报市级美丽乡村,进行街道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头陀镇水口美丽乡村点,“一河两渠两塘”环保项目初见成果,路边绿化植物生机勃勃,暗渠收集农户生活污水,明渠经每户门前成为一道风景。
“走进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原始形态,空气清新,置身此地,让人觉得神清气爽,这才是真正的资源优势。”到此采风的某大学教授说。
据了解,自2014年开始,头陀镇连续3年在梓树、头陀和虎形村实施淠河流域生态补偿工程,共计投入项目资金30万,主要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实施后,全镇生态环境进一步美化净化,贫困地区的绿色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增强了发展后劲。
据介绍,该镇还聘请贫困户作为环保监管员和清洁员,并请有驾驶技能的贫困户及时清运垃圾。该镇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农村垃圾堆放杂乱问题,更能解决贫困户就业,增加稳定收入。”
县委办推行干部包保工作“十个好”
日前,县委办针对干部包保工作,总结出“十个好”,将繁杂的包保工作进行提炼总结,方便干部掌握和记忆包保工作职责内容,深受干部职工欢迎。
这“十个好”的内容为:访户时间要记好、感情信息交流好、扶贫政策宣传好、扶贫资金使用好、帮扶措施具体好、帮扶成效汇总好扶贫手册填写好、收入支出要算好、帮扶卡片配套好、相片资料要留好。通过该口诀,把干部包保需要做得工作全部列入,进一步加深了对脱贫攻坚干部包保工作的理解,同时也提高群众知晓度,强化对群众的扶贫宣传教育。
精准量化分级授信,选准产业量身打造
端着饭碗就能到湖北邻居家串门,闲来无事可到外省地盘上散步,在家里接个电话也可能变成“跨省漫游”……因为紧邻皖鄂边界,古坊乡上坊村村民徐合林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今年7月份,徐合林借助这一地利,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的支持,办起了农家乐,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徐合林家是上坊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亲年事已高长期生病,两个孩子在读大学,家庭生活负担很重。今年2月份,县旅游局帮扶干部上门走访,建议他利用与湖北“一步跨两省”的优势,创办农家乐发家致富。针对他缺乏启动资金,乡村干部又借助正在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工程,帮助他申请小额信贷资金3.5万元。利用这笔资金,徐合林对房屋进行了装修,添置了桌椅等,办起了村里的首家农家乐。
“过去村里没有农家乐,每逢办红白喜事,都要跑到隔壁的陶家河乡办伙食。现在我家农家乐开张了,不仅乡亲们不需要往外跑,就连人家湖北的都有不少人到我家来吃饭,每月纯赚3000多元。”说起农家乐开业后的变化,徐合林很开心。他告诉记者,下一步还要争取支持,创办采摘园、垂钓园,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一起把农家乐进一步做大。
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古坊乡充分发挥财政扶贫和金融扶贫酵母效应,积极开展贫困户小额信贷宣传和发放工作,提升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精准量化,实施分级授信。该乡对凡有生产能力和发展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均通过承贷银行的“绿色通道”提出贷款申请,由村组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乡镇和承贷银行进行联合评级,再按照贫困户诚信度、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等4项指标,结合申请人居住条件、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因素,量化打分,依据得分等级予以授信,贷款额度最低3万元,最高可贷款5万元。
有的放矢,实行量身打造。结合当地实际和产业基础,该乡将小额信贷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贫困农户发展茶叶、中药材、山羊等种养业和微型加工等项目。所有贷款无需抵押,农户在提出申请3天内就可获得贷款。由乡村干部、信贷员义务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确保贷款农户项目实施的成功率。
注重实效,确保如期脱贫。该乡坚持以产业激发贷款愿望、以产业带动贷款需求的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因地制宜,选准贫困群众“学得会、发展得了、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确保贷款用在实处、产生效益;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提升贫困农户发家致富本领;坚持龙头带动、大户示范、连片发展,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示范引导贫困农户发展产业,降低市场风险,确保产业有效益。
截至目前,该乡共为170户贫困家庭发放小额信贷301.7万元。汪时民贷款3.5万元养殖山羊,汪海红贷款5万元种植苍术,孟宪林贷款1万元养殖土鸡……在古坊这个皖鄂边口之乡,一大批贫困户借助小额信贷扶贫资金支持,开始了创业发家的梦想。等待他们的,必将是硕果累累。
中关乡发挥林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岳西县中关乡以项目为支撑,以技术服务为立足点,多管齐下,利用林业优势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项目支撑助力脱贫。中关乡沙村村是全县党组织软弱涣散村,2015年7月,县林业局选派宋宁波同志到沙村村任第一书记。宋书记上任后,积极为沙村村争取项目支持,2016年,沙村村大力营造油茶基地218亩,并与亳州中药材基地联系,种植芍药、桔梗等中药材180多亩,发展森林抚育500亩。在村级建设上,一座新的沙村办公楼拔地而起,休闲广场也正在兴建中,目前,沙村村正在积极申报省级“森林村庄”。
“变废为宝”助力脱贫。北山村外出务工回乡创业青年王庆乐,在中关乡斗水村创办的岳西县吉福工艺品有限公司。以废弃的桑树兜、三桠条、茶树枝、竹枝、藤条等为原料,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温处理技术,加工成各色工艺品、摆饰、圣诞礼品等,产品远销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际市场,销售额可达1000万,解决当地劳动力60余人。
对口帮扶助力脱贫。中关乡北山村是中关乡林业站脱贫攻坚帮扶点,为了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林业站近两年对该村政策倾斜,帮助其大力发展油茶示范园项目,2015年建设特色油茶基地220亩,2016年发展360亩,夯实了贫困户增收基础。
石关:实施民生工程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石关乡以“抓民生就是抓民心、抓发展”的理念,立足群众最关心、需求最急迫的实际问题,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实施,为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经费,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实行动态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脱贫攻坚工作推向深入。提高在编村干待遇,实行村干工资按月发放,保障脱贫攻坚队伍的生活水平,激发其干事创业的活力。该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标准5-7万元,主持日常工作村干年薪在2万元以上,并为其缴纳新农合保险费150元,缴纳工伤保险费126元。
保畅通,破解发展交通瓶颈。积极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对县乡公路和村级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实施老村级道路加宽改造、撤并建制村路面硬化和贫困村内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化等交通工程,以交通建设促进地方产业发展。该乡拟用三年时间实施4大类24个农村道路畅通工程项目,升级和改造农村道路46公里,其中2016年开工建设26.3公里,为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大的交通保障。
兜底线,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让因病因学致贫、因病因学返贫的家庭及时得到救助。2016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142人158.1万元,发放11人孤儿生活费5.3万元,165名五保老人实现老有所养,为520名重度残疾和三级残疾人发放救助金15.6万元。
改危房,实现贫困户安居梦。以政府补助、农户自筹、政策扶持、社会互助等措施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现“消除D类、维修C类”的目标,并对居住在D级危房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做到应改尽改。五保户、农村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重建房屋户均可获得2万元的政府补助,其他贫困家庭为1万元,修缮加固户均0.4-0.6万元。2016年该乡已有82户危房改造户搬进新房,实现安居梦。
【风采展示】
温泉后山党员的“1+10”效应
近年来,岳西县温泉镇后山村创新思路,立足自身山场优势,注重发挥党员帮带作用,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产业+贫困户”扶贫新路径,千方百计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显现出党员带动贫困户得“1+10”效应。
后山村位于县城西北部,总面积18.7平方公里,29个村民组,689户2489人。该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6户726人,交通不便、贫困人口多、扶贫面广、脱贫压力大。
汪振斌是该村鲁岭组的一名普通农村党员,在支部帮助支持下,他立足实际、把握形势、第一时间成立了岳西县山联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在临组马塘、土寨两组流转山场280余亩,在蛇形、大堰等四组流转水田200余亩,分别建设三桠、茭白基地,第一期投资就超过200万元。
作为一名党员,汪振斌时刻不忘支持他、拥护他的群众。“如果不是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我也不可能这么顺利流转山场土地。我既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后山人,知恩、感恩才能有始有终,我要尽最大努力为村里做点事。”汪振斌经常这么说。说到做到,他便开始想方设法帮助当地贫困户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通过流转山场,仅此一项就有3户贫困户一次性获得流转资金1.8万元。其中,土寨组贫困户胡中水,家中现有3人,妻子长期生病,住房属D类危房,通过山场流转一次性获得流转金近4.5万元。同时,他每天都在老汪合作社上班,每月工资1800余元。今年6月,通过汪振斌的帮忙和自己的努力,加上政府配套危改资金2万元;现如今,老胡一家已顺利搬进两层楼房,生活其乐融融,2016年顺利脱贫信心满满。
在老胡加入合作社后,汪振斌又陆续招了3户贫困户加入进来,并常年安排在合作社务工,每月收入1800元。“我们这里海拔高、交通不便,出门务工又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活干,要不是汪总对我们这么好,我们脱贫真的很困难!”领到工资后,几户贫困户高兴地说道。
在建设三桠基地的同时,汪振斌又在谋划发展高山茭白。后山村的海拔高、生态环境良好、常年气温偏低,非常适合茭白种植。好的想法必须实施,老汪通过发动群众,流转水田近200亩,开始了茭白种植。几户贫困户在其中获得了流转资金近4.1万元,6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每月收入1800元。在老汪的招募和带领下,共10户贫困户在其所在基地务工,或通过流转山场获得流转金,2016年顺利脱贫完全得到了保障。
创业很苦,致富很难。汪振斌为了搞三桠、茭白基地建设,家里房子卖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宾馆也卖了。“我是一名党员,自己富不算富,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过上了好日子,这才是党员的价值所在!下一步,我要把基地打造成休闲、娱乐、度假的美丽山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贫困户加入进来,带着他们一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汪振斌说道。
田头“六抓”党建促脱贫
为大力贯彻全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现场会精神,田头乡认真研究,制定落实“六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抓载体。进一步抓实双向承诺、设岗定责、双培双带等党建“六大载体”,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培育党员创办领办脱贫致富典型。如党员王晓燕,立足产业发展岗,引导23户贫困户发展桔梗62亩,争取安徽世纪绿药生态农林有限公司捐赠种植50亩的种子和除草剂,帮助5户贫困户落实扶贫小额信贷资金8.5万元;党员王婵芳立足政策宣传岗,通过党员微信交流群发送脱贫攻坚政策信息100多条,向广大贫困户解读产业发展、医疗救助、扶贫助学等脱贫政策122人次。
抓班子。从严督促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发挥选派单位与个人的优势为选派村脱贫攻坚争取外援,从乡机关单位选派2名干部到非贫困村挂任扶贫工作队长,大力实施大学生回乡工程,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村班子力量,切实提升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力。
抓学教。进一步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引导鼓励党员在脱贫攻坚中讲奉献有作为,为脱贫攻坚做贡献,积极宣传党员脱贫攻坚先进事迹的典型。如党员余喜来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带领群众3个多月扑在上河组畅通工程修建上,组织投工投劳160个、自筹资金16万元,修通了长1200米的水泥路,实现了祖祖辈辈“早也盼、晚也盼,就盼道路通山湾”的愿望。在公路畅通以后,又引导大家发展产业,带领大家种植薏仁米350亩,平均每亩收益在4000元左右。党员柳景华带领群众改造开发过火山场。与杨岭山场16名经营户签订流转协议,承包山场面积120余亩发展现代农业,投资30万元,修通进山公路2.8公里,开垦高标准茶园116亩。
抓结合。坚持党建工作开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将组织建设工作目标与成效锁定在助推脱贫攻坚推进落实上。
抓网格。严格落实网格员责任包保制度,引导督促乡村党员干部进一步将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谋划争取脱贫攻坚项目,扎实抓好当前脱贫攻坚易地搬迁、畅通工程、产业发展等项目的实施,早日发挥好脱贫攻坚项目的最大成效。
抓共建。积极与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开展结对共建,争取开发区党工委支持田头乡“飞地”发展光伏产业,引进落户招商引资项目增加财政税收,相互选派党员干部挂职锻炼学习交流脱贫攻坚工作经验,接收田头富余劳力就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等,签订结对共建协议,经常性开展共建活动,大力引进脱贫攻坚外援。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