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66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5月12日
【工作动态】
季昆森来岳西调研指导脱贫攻坚
5月3日至5日,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季昆森一行来岳西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常委、县委书记周东明,县领导江春生、李昌群、方志国、程谦、方绍武、王德红、陈彬彬、程学明分别陪同或出席座谈会。
3日至4日,季昆森一行先后到青天乡老鸭村、来榜镇徽名山公司、石关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及大桥小垅美好乡村、主簿镇大歇村,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企业生产车间,实地了解我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作开展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等情况。
5日,省循环经济研究院来岳调研座谈会召开。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德红主持会议。县委常委、副县长方志国汇报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与会相关部门和乡镇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分别从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季昆森指出,岳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上下众志成城,脱贫攻坚举措有力,成效明显。这次来岳西走访调研,看到了新变化,了解了新情况,听到了新经验,很受启发。岳西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十大产业扶贫”,因村因户施策,充分体现了特色化、多元化、绿色化、需求化和持续化的特点,为贫困户带来了很大实惠。岳西作为纯山区,潜力在山、优势在山、希望在山,要充分利用好山区的良好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确保如期脱贫摘帽。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当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一的县域创新发展排头兵。
魏晓明在岳西驻村入户督查调研脱贫攻坚
5月5至6日,市委书记魏晓明深入岳西县菖蒲镇岩河村、水畈村,驻村入户、督查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市领导宋圣军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随同调研。
岩河村是菖蒲镇唯一的未脱贫村,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4户601人,经过三年持续帮扶脱贫,仍有46户113人未脱贫。岩河村精准扶贫基础工作做得怎样、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实没有、脱贫攻坚短板在哪里、群众还有那些期盼和愿望?为了尽可能多的走访群众、了解一手信息资料,魏晓明率随行人员兵分五路,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取、不许陪同的方式,逐一入户走访调查。调查组对照市“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要求,先后走访了29户贫困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深入查找问题,听取群众意见。
走访完贫困户后,魏晓明来到菖蒲镇水畈村察看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情况。在农家书屋,魏晓明与管理员亲切交谈,对村里正在开展的传统文化读书活动表示赞赏。在村文化活动室,岳西鼓书非遗传承人殷小雅带着徒弟排练,魏晓明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表演,对他们运用鼓书形式宣讲六中全会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嘱咐宣传部门要支持鼓励文艺工作者创新方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让党的方针政策更加入脑入心。
沿着水畈村高标准观光茶园人行步道,魏晓明与村“两委”干部边走边谈,看到茶园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既增加了美丽乡村颜值,又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他非常高兴。在该村勤劳致富户吴卫平、老党员文明户王英杰家中,魏晓明与村民围桌而坐,了解水畈村乡风文明建设情况,听说群众十分拥护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他很是欣慰,要求把乡风文明作为脱贫攻坚重要内容,夯实基层文化基础,倡导现代文明风尚,不断丰富和提升贫困群众精神内涵,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齐头并进。
魏晓明还来到水畈村茶厂、菖蒲镇红茶厂了解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情况。菖蒲镇2015年引进福建红茶生产企业后,全镇税收增加400多万元,群众人均增收近千元。魏晓明对此大加赞赏,他指出,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治本之策,各地都要千方百计引进类似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5日晚上,魏晓明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调查组情况汇报,并向菖蒲镇及岩河村集中反馈走访调查发现的突出问题,对基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现场问诊把脉。魏晓明指出,近年来,岳西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基层干部展现了良好精神状态、付出了很多心血汗水,成效有目共睹,但也要清醒看到,在省考核评估和市督查中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全面摸底排查,制定工作清单,逐项进行整改,确保5月20日前全面整改到位,确保今年脱贫攻坚打一个翻身战。要层层传导压力,抓好责任落实,确保工作做实、做到位。市扶贫办要尽快制定村“两委”责任清单,坚持重心下沉,切实加强指导,不断夯实基层基础。
【工作风采】
在脱贫攻坚中书写青春之歌
--扫描扶贫一线的年轻人
他们是曾因生活优越被认为吃不得苦、缺乏责任感的“80后”“90后”;他们在亲人眼中是“不顾家”的爱人,是孩子心中“老出差”的父母,是父母口中“瞎折腾”的孩子……
但在贫瘠的乡野、穷困的深山,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扶贫。他们中,有的立下“不脱贫不撤退”的铿锵承诺,有的将成功定义为“帮助家乡父老富起来”。
他们,就是用青春注脚脱贫攻坚的时代新青年!
“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
2015年7月,“80后”的余静忍痛给刚满六个月的女儿断奶,从安徽省金寨县中医院主动请缨来到该县花石乡大湾村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大湾村村民们祖祖辈辈土里刨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当时村里1000多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0户。
余静来后坚持吃住在村,一户户上门调研,找穷根寻对策。村民陈泽平今年57岁,老伴右手残疾,丧失劳动力,儿子多年前在车祸中意外离世,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余静上门后,先为他争取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由政府补贴搬进山下居民新区,又给他介绍了护林员的工作,还帮他加入了光伏发电项目。去年,靠光伏发电陈泽平就收入3000元,护林员工资也拿到了每月500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和平时打零工等收入,日子有了很大改观。今年,余静又利用产业扶贫政策给陈泽平免费提供了3000株茶苗和一头猪,帮他谋划产业脱贫。余静的付出让大湾村一步步走出贫困,也让她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去年大湾村共有20户71人成功脱贫。
“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余静说。
如今,安徽省共派驻了3000个扶贫工作队,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成员大多是“70末”、“80后”的年轻干部。两年前,他们主动请战来到扶贫一线,成为贫困户脱贫路上的“领头雁”。今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即将到期要回到原来的岗位,但有30多人和余静一样,主动申请再工作一个任期,誓言“不脱贫不撤离”。
“我就是想折腾点脱贫的事”
剪着一头干练的短发,穿着宽松的休闲装,乍一看就像个大男孩。记者刚见到王琪时,她正坐在电脑前为前来网购的村民选购商品。
150多平方米的屋子极具淘宝风格,门口处一个5层货架上摆放着各种日用品,一台液晶电视机挂在橘红色的墙上,显示电脑网购页面。
2015年从英国留学归来,放弃留在北京一家商业银行做白领的机会,她回到家乡吉林省镇赉县坦途村,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创业。父亲说她“瞎折腾啥”,她说:“我就是想折腾点脱贫的事。”
王琪毕业那年,花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坦途村周边的四个乡镇,几十户贫困户。当她来到四家子村69岁的王重霞家时,发现只有12岁的孙女和王重霞一起生活,女孩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泥草房、半截墙……与城市生活的巨大反差,深深震撼了王琪,让她产生了回乡帮助村民致富的冲动。正好农村淘宝招募合伙人,她决定留下来帮乡亲们代售农产品。逢年过节,王琪不忘给王重霞送米面油。
坦途村位于吉林省西部黄金水稻种植带,土质为弱碱性,大米品质好。但由于缺乏品牌,价格一直不高。王琪决定利用大米中的胚芽成分,开发宝宝粥米,推出一斤试吃装,在网上销售后很火。村民刘宏伟说,自己卖了几十年大米没有高过一斤2元钱,去年种植胚芽米,一下在网上卖到5元钱一斤,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
“有心之人千方百计,无心之人艰难险阻。”这是王琪的座右铭,在她看来,帮助家乡脱贫是一条有心“折腾”就能柳暗花明的大路。如今,在吉林像王琪这样自发投入扶贫事业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仅吉林白城团市委统计,全市参与到扶贫工作的青年企业家和年轻第一书记就有400余人。
“你把群众当朋友,群众就把你当亲人”
黑边眼镜、夹克衫、牛仔裤、运动鞋,一身休闲装的王钰豪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村书记。这位“85后”爱写散文、爱弹吉他,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但在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沈桥村当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两年来,他学会了“接地气”。
沈桥村距离县城有70多公里山路,全村1800多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达415人。来沈桥之前,王钰豪在县委办工作,主要工作是为县领导写材料。“那时因为是领导身边的人,别人对我都很客气,下派到村里时,乡长还专门安排我跟他一起住。”王钰豪坦言,因为“领导身边人的”优越感,刚到村里还有点“飘飘然”,“乡里的公车我常常拿来就用,甚至连招呼都不打。”
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这一套作派不仅引来了非议,而且工作也不好开展。“身段放不下来,就不接地气,工作更没方向。”王钰豪说,因为不了解情况,给干部和村民开会,还习惯讲些官话套话,听得别人直打瞌睡。后来,他干脆把宿舍搬到了村办公室,学着其他村干部捧着茶杯到村民中间拉家常,“哪村民多往哪钻,问问生产聊聊生活,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在亲近群众中,王钰豪跟贫困户交了心。“书记,天冷了,你要保重身体。”这是贫困户张军学会用微信后给王钰豪发来的。张军身体残疾,说话、行动都不便,只能靠父母照料生活。王钰豪与他结对帮扶后,经常上门看望张军,把他当成同龄朋友对待,教会他上网、发微信。没有微信好友,王钰豪主动把张军拉进朋友圈。还鼓励他在家中做佛香包装的简单劳动,自食其力。“你把群众当朋友,群众就把你当亲人。”当只读过一年级的张军摸索着能发微信时,他首先把问候送给了王钰豪。
“扶贫淬炼了他们的奉献、责任和担当精神”
2016年,我国“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减贫目标。如果把脱贫攻坚看成是时代的宏伟画卷,那么奔忙在脱贫一线的年轻人就是那一抹抹亮色。
“年轻人有朝气、有思想、有创新。”安徽省扶贫办副主任周勇说,在空心化严重、干部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农村,年轻人给脱贫攻坚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新思路。在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陵波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颜大为琢磨出“金融扶贫”模式,通过创新“第三方”机制,为贫困户每户申请了5万元小额信贷,由贫困户“带资入股”成了“第三方”一家米厂的“股东”,享受每年股息收益。通过这种金融扶贫不仅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发展难问题,而且找到了企业带动贫困户致富的新机制。
而对众多扶贫一线的年轻人来说,“扶贫队长”“致富带头人”等头衔则赋予他们一段特殊的人生历练。“扶贫工作对我是一张白纸,我对扶贫工作也是一张白纸,只有跟老百姓深入交流,给他们找到脱贫的办法,这张白纸才能画出最美的图案。”
颜大为告诉记者,他是学建筑的,很多同学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年薪数十万元。和这些同龄人比,在物质的坐标系上他是不成功的。但在社会价值的坐标系上,他却是收获满满,因为他实实在在地帮助了许多贫困户脱贫,在服务社会中成就了个人。
“我们中的许多人从机关下来,从优越的城市生活中来到农村,在脱贫中深刻认识了乡村和真实的国情,至少以后我们再回到机关写材料、制定政策,不会简单靠百度、比国外,而是更多地从实际出发。 ”王钰豪说。
三农专家、安徽省扶贫办原主任刘奇认为,扶贫工作使命重大、艰辛无比,年轻人奋战在扶贫战线上,是好事,他们给扶贫注入了活力,扶贫也淬炼了他们的奉献、责任和担当精神。
【典型做法】
徽名山公司向贫困户无偿赠送母猪90头
日前,安徽徽名山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召开村企扶贫推进会,岳西县来榜镇12个行政村负责人受邀参加。会上,该公司董事长朱显文表示,再次向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偿赠送母猪90头,至此,该公司赠送母猪已达100头,真情助力脱贫攻坚。
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是安徽首家集有机黑猪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公司通过“公司+贫困户”和“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组织生产。此前,公司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以前,公司通过“统一送猪仔、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带领贫困户发展黑猪养殖,实施产业脱贫。为规避养殖户市场风险,公司制定了收购保护价,真正确保了养殖户利益。但送猪仔只能保证当年脱贫,要想致富,必须有产业支撑。公司决定发挥自身优势,率先为来榜镇100位贫困户赠送100头母猪,他们生产的猪仔或肥猪由公司确定保护价回收,全程技术服务由公司负责。据测算,户均年收入将超过1万元。受赠贫困户也表示,今后三年每年将赠送1头猪仔给其他贫困户,力争摘穷帽、拔穷根,走上幸福致富路。
据悉,该公司还大力实施扶贫养殖场建设,通过提供种猪、技术和饲料服务,回收商品猪,既带动贫困户就业,又迅速扩大公司规模,实现产业发展。此外,去年以来,该公司已吸收建档立卡贫困户20人,
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养殖、种植或屠宰加工包装技术,安排在公司相应岗位上班,人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实现了就业不出村,致富不出门。未来三年,公司计划通过滚动扶贫的模式,带动10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县经科委出实招下实功真帮实扶
日前,县经科委按照2016年出台的帮扶西营村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将第一批兑付资金7.3万打入温泉镇财政分局,并通过涉农专户发放给西营村、牌坊村在册贫困户。
2016年县经科委认真研究,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精准帮扶西营村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意见》,规定贫困户家庭成员通过学习培训,取得一项技能且获得国家和省、市、县政府部门认定的证书,每人补助1000元;贫困户子女考取大学(含大专)的,每生补助1000元;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蚕桑达到2亩以上,养猪2头、羊10只、家禽100只以上各奖励1000元;省内外务工各补助差旅费500、1000元;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的补助1000元;贫困户家庭成员生大病的,按县大病医疗救助标准享受救助的,补助1000元。涵盖教育培训、主导产业、转移就业、危房改造、大病救助5个方面。3月份分5个组对西营村、牌坊村(后增补)进行核查,确定奖补金额为7.3万元,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放。
2016年县经科委还想方设法筹措资金7.3万元购买有机黑猪猪崽供贫困户养殖,4万元用于贫困户危房改造,1.628万元用于贫困村防汛防火,1.72万元用于帮扶慰问。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