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78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8月15日

【典型做法】
政策带动领进门,立志脱贫靠自身
脱贫户的朋友圈 满满商业味
“7月14日,滁州市王总第三次过来拉小黄姜,又是满满的一车……”
“7月16日,合肥市王总第二次拉小黄姜,还给好评:块头均匀,颜色黄……”
“7月20日,发往杭州、武穴、合肥的小黄姜,谢谢各位在线交易,货没有到,款就收到了……”
……
刘召绩,今年36岁,岳西县白帽镇江河村后湾组村民,贫困户。他的微信“朋友圈”内容,几乎全部是与他的生姜有关。从这些内容不难看出,他的买卖做得很顺利。
“算是一种营销手段吧,让潜在客户看到老客户对我们合作社的信任。”谈及生意经,他毫不保留。“我们合作社每年大概能卖出生姜60万斤,大多数是靠网上销售。除了在微信上老客户介绍新客户,更主要是在‘一亩田’网络平台上推广。我们合作社在这个平台上评分非常高,总分5分,我们是4.9分,几乎是每个客户都给好评。”
而在谈到年收入时,刘召绩虽只给了个约数,却也十分可观:“行情好的话,我自己家种的能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加上收购批发这块的,一年十多万元收入是有的。”这样的收入,刘召绩自然成功光荣脱贫。
就在三年前,刘召绩一家被列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时,这家人经济条件还十分拮据:他自己在外打工的两三万元收入就是全家的收入,老父亲还有多种慢性病常年需要治疗,还有一双年幼的儿女需要养育……
有了政策 更有了动力
2015年,镇、村扶贫干部帮着刘召绩规划了他们一家人的脱贫路——发展生姜。
“白帽镇地处深山,土壤和水源环境优良,气候也比较适合生姜生长,这里出产的生姜块头肥大、皮色光亮、肉质新鲜,有发展生姜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刘召绩说,更重要的,是有了小额信贷、产业奖励等产业扶贫政策和镇、村扶贫干部的帮助和鼓励,让他有了动力,让他专心扑到了生姜上。“有这么多好政策,我们凭什么自己不努力?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我说脱贫也一样,政策领进门,脱贫更要靠自身。”
除了自己种,他还联合乡亲们组织起了“久惠生姜合作社”,帮着其他贫困户销售生姜。如今,有100多户贫困户种植的生姜,是由该合作社销售,无论几百斤还是数万斤,刘召绩来者不拒。这才有了他生意兴隆的“朋友圈”。“我们的生姜不愁销路,愁得是没有货源。”
而刘召绩的合作社,在白帽镇还不是最为突出的一员.
有了意愿 还要有岗位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三加’模式已经在全镇顺利推广。”白帽镇政府分管扶贫工作的干部胡爱成介绍说。“像皖鄂边关种养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三桠,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0户187人就业,发展三桠870亩,入社田亩164.18亩。还有主要发展油茶项目的江天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也解决了大量贫困户就业。”
“光贫困户这一块,我们就已经支付工资达到68万元了。”在余河村村委会,江天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拿出厚厚的一摞《居家就业协议》说。记者注意到,这份协议由贫困户、公司、村委会三方签署,其中明确写道“甲方(公司)承诺乙方(贫困户)每年在所属企业务工不少于450小时,个人年收入不低于6000元”。
“我们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稳定的工作,一年有两万多元的工资,相当不错了。公司还流转了我3亩多田,这一块我也有每年1000多元的收入。”余河村水库组贫困户周宜林就在这家公司工作。他说,他今年55岁,为了方便照顾生病的妻子,不想外出务工了。一直以来,他的愿望就是在家门口找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如今终于如愿以偿。“公司的活有忙有闲,闲时公司允许我们自己做自家的农活,工资还照领。”周宜林也在2016年靠着自己的工作,成功脱贫。“这是把工作送到家门口啊,我们哪有不脱贫的理由啊?”
目前,江天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吸纳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72人就业,流转改造老油茶林1000亩,获益于流转山场、土地的贫困户也已达48户。该公司还准备新建油茶基地2000亩,已建534亩,油茶生产线也全部安装完毕,随时可以投产。未来,将为白帽镇提供更多工作岗位。
据胡爱成介绍,目前,白帽镇产业发展到户项目有茶叶、蚕桑、蔬菜、林药、劳务、电商、光伏、养殖等16个,自2015年以来,共拨付产业资金422.96万元,覆盖全镇1809户贫困户。
创新扶贫夜校,开展专项服务
“既然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示范作用,扎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县脱贫攻坚决胜冲刺大会精神,围绕贫困群众‘该知道’、‘应知道’、‘想知道’来开展教学。”来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晓燕说道,“‘扶贫夜校’不仅仅是宣传政策,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经过通盘考虑、周密谋划,来榜镇聚焦脱贫‘五个一’专项服务应运而生。”
为进一步把脱贫攻坚工作推向深入,来榜镇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探索工作方式方法,通过“扶贫夜校”让“干部下沉”促进精准脱贫。
该镇将扶贫夜校搬进村组,送服务上门,送宣传进家,让群众真正了解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同时深入了解群众的发展愿望,摸清底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精准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次夜校共成立由镇村干部、教师、医生组成的46个工作组,每组4人,面向全镇274个村民组贫困户,连续6夜开展“五个一”专项服务。
开展一次政策宣传。面向所有村民组贫困户,开展教育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贫困户所享受其他扶贫政策、农村环境整治等政策宣传,提高政策受益覆盖面及知晓率,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开展一次教育帮扶。中心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扶贫政策兑现情况核查,同时进行贫困新生识别,准确掌握下学年度资助对象,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纳入资助范围,做好相应助学金安排。
开展一次健康服务。中心医院医生携带相关设备为有需求村民做免费身体检查;开通绿色通道,为有需求村民现场办理医疗服务证、慢性病卡。
开展一次摸底登记。针对特殊情况家庭(贫困边缘户、散养五保户、“愁吃愁穿”情况)进行摸底登记。
开展一次手册核对。认真做好新版《扶贫手册》核对工作,确保各项内容应填尽填,不重、不漏、不错。
“以前都是接到通知让我们到村里开会,人多嘴杂,会议结束也没有听出多少名堂,没想到现在这么多领导大晚上会到我们家向我们一对一宣传政策,释惑解疑,核对我们所享受的政策内容,医生还上门为我们免费体检。”枫树村贫困户吴自华在自家听完“扶贫夜校”培训后感慨道,“过去经常不清楚政策,现在一宣讲,都明白了、放心了。”
“三结合”开展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
为切实贯彻岳办〔2017〕34号文件精神,8月6日,重点工程局深入包保联系点来榜镇公山村开展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本次走访以“三个结合”为重要抓手,切实提高贫困群众政策知晓率,增强群众幸福感,努力提高人民满意度,受到人民群众普遍欢迎。
一是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相结合。大走访活动不但做到贫困户一户不漏,还对左邻右舍的非贫困户也开展走访,讲清扶贫政策,疏导认识误区,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党的好政策勤劳致富奔小康。
二是入户调查与政策宣传相结合。按照大走访要求,逐家逐户开展走访,既是密切干群关系、聚焦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也是服务群众、帮扶群众、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入户调查的同时,并开展产业奖补、教育帮扶、健康帮扶、小额信贷、带资入股、技能培训等政策宣讲,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帮助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三是面上帮扶与驻村帮扶相结合。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困难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诉求,既是对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次考核,也是对做好帮扶工作的一次梳理和总结。
【媒体关注】
【群众话民生】好政策帮我拔穷根
口述:李叶森 整理:安徽日报见习记者 洪放
我叫李叶森,今年50岁,家住岳西县石关乡石关村。最近5年,我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农家乐老板,一项项产业政策的帮扶让我家拔掉穷根走上致富道路。
我们这里是平均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交通闭塞,耕地稀少,过去种水稻产量很低,一家人肚子都填不饱。近些年,乡亲们一起改种高山茭白,效益好了不少,生活也改善了些。然而,随着我们夫妻人到中年,家里的担子又重了起来。上要供养两个生病的老人,下要抚育两个上大学的孩子,仅靠种地一家人的日子依然过得很紧巴。为了给我家减负,孩子上大学那年,县里帮我们申请了“雨露计划”的教育资助。后来,孩子们在学校里也申请了助学贷款,缓解了我们的经济压力。
孩子们上大学以后我们也在想,光靠别人来帮助,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我们有手有脚,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才能彻底摆脱贫困。2014年我家被确定为贫困户以后,帮扶干部、乡里干部多次来我家,帮助我们夫妻出点子、谋出路。
2015年前后,我们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兴起,我也动起了吃“旅游饭”的心思。然而,底子薄、没经验也让我心里直打退堂鼓。了解到我的想法后,村、乡两级干部主动来我家帮助我解读政策、提供指导。当年,在他们的帮扶下,我家不仅免费改了厕,家里的三间卧室也按照统一标准改成客房,办起了农家乐。近两年,随着我们石关乡旅游招牌越做越响,我们农家乐的生意一年比一年火,到了夏季不提前预约都吃不上饭。现如今仅夏天一个旺季,农家乐就能为我们一家人带来近万元收益。去年,村里的帮扶干部张银梅还帮助我家申请了8000元的小额扶贫贷款,给家里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每年又能产生2000余元的收益,这让我家又多了一个“轮子”向前跑。
如今,靠着种植茭白、开办农家乐、光伏发电,我们夫妻一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下一个五年,两个孩子都毕业了,相信我们一家人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