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
第81期
岳西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2017年9月5日

【典型引路】
农家女汪秀脱贫记
“我想开一个大点的养殖场,打出自己的品牌,如果可以,还想开个农家乐……”8月21日,在安徽师范大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和当地村干面前,这位44岁的农村妇女,向他们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期盼。
这位妇女名叫汪秀,家住岳西县黄尾镇平等村,像千千万万普通农村妇女一样,她的生活,伴随着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而经历着,其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留守家中照顾孩子。因为家里底子空,两个孩子读书,经济负担重,被村里评为贫困户。21日,汪秀接受采访时说:“贫困户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自从上了贫困榜,我就想方设法挣钱,希望早点脱贫。”在国家扶贫政策和社会力量的帮扶下,汪秀夫妇通过勤奋努力,于2014年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汪秀家住在平等村的山上,沿着一条4米宽的村级公路,车子能直接到她家门口。汪秀指着水泥路说:“这条路是近几年修的,过去外出都得靠两条腿步行,十分不便。”
平等村的人都知道,作为村里的典型贫困户,汪秀的今天是来之不易的。她命运坎坷,一路磕磕绊绊。其丈夫从小是个孤儿,两人成婚时,家里不仅一贫如洗,还欠有4000元外债,那个时代的4000元钱,对于一个山区农民来说,算得上是天文数字了。为了还债,她和丈夫外出务工,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走投无路后又返乡务农。
不久,汪秀怀上了第一个孩子。那时,做一次B超检查需要50元,为了尽早还完所欠的外债,她不舍得花钱做B超检查,导致最后分娩时才发现胎位不正,山村里落后的医疗技术,没能帮她保住这第一个孩子。汪秀说:“当时,我的人生轨迹就像跑步一样,所行进的道路比别人要曲折一些,但再苦的生活也得继续。”讲述曾经的苦难,她言语轻松,面带笑容,好像在说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5年前,汪秀家的土坯房因老化要重新翻盖,但是家里存款拼拼凑凑也只有3万块钱。无奈之下,她只能到处借债,家中新房最终落成,花费了近18万元钱。欠下了10多万的外债,丈夫只能继续外出务工,以保证家庭的生活来源,可是,只靠丈夫一人的收入,短时间是无法偿还债务的。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汪秀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前,她就想办养殖场,但碍于资金不足,一直未能实现。2013年,在镇、村干部的引导帮助下,她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在自家后山圈起了一块空地养起鸡、鹅。政府每年给她2000元钱的产业奖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她资金不足。她说:“政府的政策帮扶,只能当做一种推动力,如果我自己不奋斗,就永远站不起来。”
如今的汪秀,生活不算富裕,但也无需再为吃穿而发愁。她的养鸡场也已初具规模,今年上半年卖出400多只鸡,赚了近万元钱。她家种的茶叶,一年也能赚5000元左右。同时,她细心呵护的菜地,不仅自家吃,多余的也可以销售,以贴补家用。零零整整拼凑起来,汪秀一人在家一年就能有二万多元的收入。
饮水思源属人之本性,受惠于扶贫政策的汪秀,也想将这种大爱传递给他人。不久前,她将鸡苗无偿送给村里的贫困户养殖,她出售给贫困户的鸡,也会便宜很多。农忙时,她请村里的贫困户帮忙,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汪秀性格开朗乐观,从刚见面就发现她一直面带笑容,她一家人住在一栋三层的小洋房里,屋里屋外都被她打理得干净整齐。她说:“女儿上高中时,每学年都有2000元的补助。今年,女儿刚考上大学,享受了2000元的‘雨露计划’资助,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家里基本不需要掏多少钱。儿子在学校住宿,每年有1000元的住宿生生活补助,中午还能吃上一顿政府补贴的营养餐。”
“脱贫不脱政策!”汪秀家虽然脱贫了,但仍然享受扶贫政策和结对帮扶。她家作为岳西县医院的帮扶对象,帮扶干部每个月都到她家来慰问。最近,帮扶干部又为她家送来了一份700多元钱的免费体检套餐。“政府的扶贫政策,为我们想得真周到,真的很感谢……”汪秀心满意足地说。
【特色做法】
大别山腹地长出“金元宝”
“我今年种了10亩茭白,一亩地能卖4000多元,脱贫肯定是没问题啦!”日前,记者在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采访,正在田里采摘茭白的贫困户王传平拍着胸脯说。
事实上,在岳西靠种植茭白脱贫已是司空见惯。据了解,2016年当地1.65万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茭白,户均增收5800元。茭白成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促进贫困户增收的“金元宝”。
选定茭白脱贫路
8月10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茭白专家正在主簿镇参观。镇党委书记产银杰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岳西县耕地面积22.9万亩,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耕地占60%以上。高山区夏季温凉的气候,不适宜水稻生长,易发生“青封灾”,种粮往往是“种一坡、收一锅”。“时值九月冷异常,红薯野菜当细粮。这就是过去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2001年,余畈村村民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利用茭白在高温条件下不孕茭的特性,开始在水稻田里试种茭白。”产银杰说,当年该村的亩产值即达到1500多元,效益比种粮强好几倍,种茭白的农户一下子富起来。短短几年功夫,全村的水稻田都被改种成茭白,并不断向全县发展。到2016年,该县24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88个行政村发展茭白产业,种植面积达5.7万亩,产值2.3亿元。
产业扶贫有保障
为把茭白产业做大做强,岳西县先后将其列入扶贫攻坚六大工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组织、政策、资金上予以保障和扶持,并将茭白产业发展列入乡镇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引导乡镇加快发展。
“县财政每年安排25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对茭白产业的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岳西县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对特困户、贫困户、一般户新发展茭白种植的,县里还每亩分别补助400元、200元、100元。“十二五”以来,岳西县安排各类扶持资金达2500万元,有效地推动了茭白产业的稳定发展。
合作社发挥作用
“茭白产业的快速发展,合作社发挥了关键作用。”岳西县农委负责人说。近年来,岳西县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制定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引导茭农以乡、村或打破村域界限建立蔬菜专业协会、合作社。同时,对茭白经营主体,在项目、信贷、资金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目前,全县已有各类茭白新型经营主体65家,其中龙头企业5家、合作社25家、家庭农场22家。2016年,各类主体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帮助贫困户销售产品1.1亿元。
这些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推动者,也是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力军。在主簿镇余畈村发家的原生态果菜专业合作社,已经是国家级示范社。“我们采取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购销售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茭白产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艳华表示,该合作社现已有社员212户,其中贫困户42户。“5年来,我们还向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150万株,支付贫困户工资126万元,返还盈利75万元,发放贫困户入股红利24万元。”此外,合作社党小组和理事会成员每人还结对帮扶1至2户,每年给贫困户解决一定数量的肥料。
“下一步我们将以茭白产业带动乡村旅游、生态养殖和高山花卉等特色产业。”岳西县农委负责人表示,全县将继续推进茭白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
流水养鱼:流金淌银致富忙
三月的大别山乍寒乍暖,刚一波雨水过去,天气开始放晴,气温逐渐回升。凉亭河边的诚宜众佳家庭农场,一小拨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被水池里五颜六色的金鱼吸引着,发出连连赞叹声。大别山区空气清新,光照通透。在阳光的照耀下万条金鱼红如火、黑如墨、白如玉,人群的惊呼声时而惊动安静的鱼群,不时有鱼儿窜出水面,引起微波涟涟。
这是80后退伍军人黄生嘉的流水养鱼基地。黄生嘉告诉记者,退伍后他一直跟着叔叔养鱼,以前养鱼都是传统养法。去年岳西县组织去黄山市休宁县考察流水养鱼项目。大别山跟皖南山区地理条件相似,黄生嘉和叔叔黄双意就随考察组一同前往休宁县考察。
“我养鱼养了几十年,流水养鱼密度比传统养鱼密度大几十倍,怎么可能?肯定是吹的,有水分!”考察之前黄双意是绝对不相信的,但看到休宁县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高密度流水养鱼,老黄是彻底的信了。“这还得了!把水做活,鱼的产量就能成数十倍增加。”黄双意回到家后就迫不及待的改造鱼塘。看到前景广阔,侄儿黄生嘉也自立门户,投资18万元在凉亭河边建立流水养鱼基地。
“以前这地方是河滩改成的田,由于土质不好,含沙量大,田地产量很小,近几年很多河滩田都抛荒了。从休宁回来后,我从贫困户手中把田流转过来,让他们以田地入股,有收益的时候可以跟着分红,这样就带动了他们增收。”黄生嘉告诉记者,他在凉亭河上游建围栏把部分河水引入自己的养鱼池,每个池子都设计了进水和出水口,这样河水时刻都在保持着流动。由于流动的水含氧性高,单位体积水量养的鱼就多,现在1立方的水可以养40至50斤鱼。目前黄生嘉在凉亭河边建成的诚宜众佳家庭农场有30多亩的水面,不同的池子养不同的鱼,除了四大家鱼,小黄还养了一个池子的观赏金鱼。
黄生嘉的叔叔黄双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学习回来后,他按照休宁模式把部分鱼塘改造成流水模式,截止目前流水式鱼塘已达2000多平。以前一亩水面大约能养一千多斤鱼,现在20平的水面相当于一亩池的养鱼量。由于水是流动的,鱼的品质好,卖的价格也高很多。以前一斤鱼大约七、八块钱,现在的鱼高达几十块钱一斤。单位产量翻了几十倍,鱼价也翻了好几倍,照这样算今年定是一个丰收年。节约了用地,方便了管理,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流水养鱼这是一项绿色、环保、经济的养鱼模式。“流水式养鱼不像传统养鱼,必须要有很大水面才能养,几个平,十几个平都可以,这样辐射面就广了,农户在自家庭院里都可以挖个水塘,只要把进出水做活就可以户户实现庭院养鱼。休宁县就是这样,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搞庭院养鱼。”黄双意表示,他试验成功后,会将技术免费提供给周边的贫困户,帮助他们走“庭院式”流水养鱼的路子。
这是一项投入小、收入高、很灵活、可持续的扶贫新路径。白帽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政府将把发展山泉流水养鱼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抓手,鼓励水产大户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先吸纳贫困户加盟。水产大户的引领示范、技术传播必将引发“蝴蝶效应”,一到两年内流水养鱼项目在该镇将会花开满地。
【特色做法】
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2014年岳西县建档立卡贫困村65个,贫困户36367户110473人,贫困发生率29.7%;2014、2015年分别脱贫27034、32891人,2016年脱贫30614人、出列56个贫困村,2016年贫困人口减少至6928户1666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48%。近日,笔者实地了解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一个产业的引入 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
在岳西县五河镇百步村思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厂房,工人每年可生产木耳菌棒300万棒。该公司主要产品为桑枝木耳,利用春、夏季桑园所伐废弃树干或枝条经一整套工艺加工生产而成。据百步村第一书记周辉介绍,桑枝食用菌产业是中石化集团对促进岳西特色产业发展、倾力扶贫工作重大举措之一,通过“公司+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带贫困户实现增收,镇党委政府已将桑枝食用菌(木耳)列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之一。
根据桑枝木耳生产特点,由公司统一制棒、接种,按成本价给贫困户管理收获,公司再按保底价回收产品,若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其高出部分仍按公司40%、农户60%分红。其间公司统一技术培训与指导,少量用具材料统一配置,贫困户只需离水源较近、总面积600平方米的场地和1个劳力即可,基本没有风险。购买菌棒的资金通过小额信贷、产业发展资金和少量自筹等途径解决。按照每个贫困户管理1万棒计算,成本投入大约为2.3万元,保守产值不低于4.9万元。按照公司目前的产能,可以带动250个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2.5万元左右。2016年12月首批生产制作10万多菌棒,2017年4月进入大棚,7月底采摘完毕,合计采摘干耳七千多斤。
在五河镇叶河村,最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的构树扶贫产业。据了解,叶河村构树扶贫发展得最早、最全面,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5年,叶河村被国务院扶贫办确立为全国构树扶贫监测点。叶河村境内拥有一家集构树组培、育苗、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安徽中科安岳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该公司的技术优势及示范带领作用,叶河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构树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和133户贫困户入股投资建设。推动构树扶贫在本村的发展,强力实施构树生态种养殖业综合发展项目。项目符合带领贫困户脱贫攻坚政策要求,将所有贫困户联合在一起,形成团体力量,抵御应对市场风险,促进形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自2014年以来,叶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县检察院和五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产业园内有本村120户村民上班,其中贫困户72户,月工资收入2400元左右。据叶河村第一书记黄从中介绍,叶河村利用安徽中科安岳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叶河村构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2017年将实现贫困户增收1000元/户,帮助一户又一户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一间扶贫工厂 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岳西县菖蒲镇岩河村交帮华达扶贫工厂,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手中的一道道工序。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针对广大留守妇女等贫困人员不宜外出、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实际情况,村扶贫工作队加强与安庆市华达制衣公司、岳西县天鹅集团的沟通协商,在村内兴办扶贫工厂。6月上旬,在天鹅集团和县交通局的帮助下,天鹅集团岩河扶贫工厂、交帮华达岩河扶贫工厂先后挂牌成立,对愿意从事服装、被褥加工的贫困人口开展培训,无条件吸纳适宜贫困人口就业,优先吸纳岩河村村民就业,计件发放工资。目前,提供就业岗位62个,吸纳49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员26人,带动贫困户每月增收400元以上。
岳西县海创饰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以树脂饰品配件与钮扣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目前用工人数52人,其中吸纳周边贫困户11户、21人;其中少数民族3人。总经理王泽汉告诉记者,贫困户人均工资达到3000元/月以上,他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近年来,安庆岳西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核心举措,突出资源优势,因人因户因村产业帮扶,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强化有力支撑。
岳西县坚持特色产业化扶贫,以茶叶、蚕桑、蔬菜、林药、养殖、构树、旅游、劳务、电商、光伏“十大产业扶贫”为抓手,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实现村村有基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每个贫困户有2项以上“长短结合”的稳定增收项目,每个贫困村有2个以上特色产业基地,贫困户特色产业收入达到脱贫总收入的50%以上。加大产业奖补力度,对已发展相关产业的贫困户,每年对每户给予2000元以内的资金奖补,2015年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510万元,2016年产业奖补资金4122万元,今年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117万元。(央广网徐秋韵)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扶贫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扶贫办,县四大班子领导
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各村(社居委)
印260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