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岳西网
        散文天地
        您的位置:首页 >> 文苑 >> 散文天地 >> 正文

        寻找那片飘落的红叶

        沙村河的北山,有很多高大古老的木梓树,一到秋天,红叶飘飘,赤橙黄绿青红紫杂然其间,景致优美。农业社会,木梓树产皮油,可以调制油漆涂料;乌桕仁饼可做农肥,增产增收;乌桕壳可生火,树枝可做柴烧。水稻归仓后,家家户户爬树剃白木梓,变卖成经济收入。因此,我们乡间还遗存几台木制油窄机。“梓叶化泥,难寻踪迹?”冬日寒风冷凛,高大的乌桕树枝头光秃秃的,地上能寻找到红叶么?

        我慕名韩老师的佳作,说北山山脚下,埋着一位原休宁县委书记——韩文治烈士。多天前就电话约好友人的父亲在家等候,乘着冬日温暖的阳光,午后一时骑上摩托车,去采访英烈故居,寻找红色往事。

        随着崎岖山路,九弯十八转地来到北山大栗老屋,当年土巴泥墙不见踪影,全昰白墙红顶二层山间别墅。村民集族而居,共建一个大四合院,正中靠山脚是堂轩,两排分列二层楼房。堂轩是一层飞檐翘角瓦屋顶,建有三大间,中间屋供着韩氏先祖神位,堂轩是合族举行重大红白喜事的大殿,在整个四合院中显得庄严肃穆。

        我见到友人父亲韩叔叔,七十多岁高龄,仍身板硬朗,耳不聋,眼不花,只是行动有点缓慢。说明来意,老人乐呵呵地找来香烟,友人老母捧来冒气的热茶,视我为佳宾。我们从友人工作、子女聊起,聊到我的情况,我如实相告。老人拿出族谱,帮忙查阅记载烈士的那页谱文。

        我见过许多家谱,今年疫情期,补学了我自己刘氏家谱。一百多年前的老谱,两百来本。从我开山老祖,明末元初进山,到我已仙逝八年的父亲,整整二十一代,为了给远扑外地工作的儿子留存记忆,我逐一寻找历代先祖,用一个小本子摘录先人简历。家谱是民间的历史书,简洁的文字,记录着家族世系,记录着亲情血脉,也记载着时代风云。我喜欢研究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家乡土地兼并严重,大部分土地归地主富农所有。从百年族谱中,也能找到历史痕迹。有本谱书,专门记录族产,满满一大本,全是田产田界、购置原因、购置面积、购置价钱、座落地点、证人划押等等,清末民国初年,有一部分田产归宗族祠堂所有,由族长富户掌握,“佃三东七”是很有来历的。

        厚厚一本韩氏宗谱,要去寻找一个故世的先人,外人在短时间里很难查找到。我请友人父亲回忆与烈士血缘关系,再翻谱书。友人父亲虽文化不高,但能识文断字,迅速翻到友人家那页谱文。老人从辈份推算,确定烈士是韩氏承字辈,在友人家前后页应能寻找“韩公承某”。

        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找到要找的“韩文质烈士”,原谱文二三十个字:“公承选,传清公长子,字文质,号省三,光绪卅三年丁未正月初九子时生”。廖廖数字,语焉不详,难觅先烈英雄事迹?我顺藤摸清烈士先父裔孙,再寻找烈士至亲亲属。

        韩文质烈士父亲号韩传清,字汉江,娶刘氏为妻,二子五女,文质为长,文彬为弟,在当时可谓家大口宽,人口众多。那时生产力低下,农业收成不高,除自家几亩薄地,租种地主或公堂庄田,“佃三东七”交租过生活,可见“吃饭”是人生头等大事,山民只好开荒山,种杂粮,填补口粮不足。烈士父母受儒家文化影响,勤劳苦做,省吃俭用,培养长子读几年书,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弟弟之子韩可珍兼祧,烈士一女嫁茅屋岭未养儿子,外孙女远嫁余冲。可珍满腹诗书文章,天不假年,三十六岁亡命,妻子未生育,改嫁他乡,又是亲族可从三子韩久送兼继。

        友人父亲找来韩久送老人,七十八岁高龄,佝偻身躯,精神健旺,据他讲饮食欠佳“吃不得”,他陪我查阅谱书,零星补上几句烈士遗事。他儿子仁喜身体健壮,能吃能睡,孙子刘隆正在合肥求学。

        央求韩久送老人带我到上王园烈士墓地看看,老人爽快答应。沿着屋后上山小路,横穿几片茶园,行走两百米就到了烈士墓地。韩文治烈士躺在小山脊脚下,两边长满绿油油茶树,茅草丘塚上插着几枝人工扎花,无坝无碑,要不是韩老指认,我真不相信,面对萋萋枯草覆盖的烈士坟墓,我用家乡最高礼节,双膝下跪叩拜,默念:我来看望您老英雄。

        回来走在宽阔的乡间水泥路上,我看见许多光秃秃的木梓,偶尔见草丛间一片红木梓树叶,随手检起,放进口袋,拍下乡间富起来农户紧闭大门的别墅......蓦然忆起增广贤文:“山上曾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一句,我村三千人口,也仅有吴畈刘和节母亲去年满百岁,仍健在。人生百年,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屈指算来,韩文质烈士己牺牲八十六年整,离百年还有十四年,他的许多英雄事迹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淹没历史尘埃之中。身为乡土文化人,我们能用文字整理烈士的传闻,是件莫大的荣幸。明年,是毛主席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建党一百周年,中国走过很多优秀领导人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非常符合时代脉博。中国人常言:富不过三代!今天的红三代,大多数人已风烛残年,而我们伟大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忍辱负重几十载,很不容易。建党百年前夕,“饮水思源”不能忘本,是我辈强大起来的精神动力,要深挖红色历史资源,寻找散落在民间红色遗存,我辈责不容贷!真希望有为政府官员,常到乡间走走,和我一起寻找乡间飘落的红叶。(作者:刘成吉 )

              岳西网凡注明"来源岳西网"的所有作品和任何资料的版权,均属岳西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

        信息录入:吴传攀    责任编辑:王云峰
        文章关键词: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岳西网公众号二维码

          岳西网公众号

        • 岳西发布公众号二维码

          岳西发布公众号

        岳西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编辑入口